Available Platforms
因緣果報與命運關係之介說(十六)
佛法云:諸法皆是因緣和合所生。「因」雖然不變,若「緣」有所改變,結果便不儘相同。
有人認為社會不安定,就將自己的孩子送到國外讀書。雖是天下父母心,「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但當中也產生了一些後遺症。例如,有一位居士,將孩子送到美國念小學;一、二年後,對於父母的話竟然充耳不聞,母親一氣之下,打了孩子一耳光;沒想到,這個小孩竟跑到警察局去告母親一狀,結果,小孩的母親就被警察抓去關了三天。
這個例證說明了外緣的重要性;因為東、西文化背景不同,所以產生的果報即不相同。
禪宗祖師言,人與人之間的因緣很重要;要結交良善的朋友,並且親近大善知識;如人行於霧露之中,衣雖未濕而有所潤澤;雖然在道德、學問上,無法等同於大善知識,最低限度,也能給予自己好的榜樣與啟發。同樣地,儒家亦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就是因緣和合的道理。
一般人講:信不信佛沒有關係,也不一定要吃素,「酒肉穿腸過,佛在當中坐」,只要心善就好了;這些都是似是而非的觀念。其中所謂的善是以什麼為標準?譬如,台灣認為是善,其他國家不一定認為是善;你認為是善,他人並不一定認為是善。
中國有句俗話:「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認為孝順是天經地義的事,但是外國就不一定認同這種思想。例如,父親和兒子到餐館吃飯,各人付各人的帳,外國人認為這是一件很平常事情;但在中國人看來,就會認為兒子不知道知恩、報恩,不知道盡孝,不孝的名聲馬上就傳揚到左鄰右舍。所以,同樣是一件事情,由於每個人善與惡的觀念不一樣,產生的思想就不儘相同。
佛法講善,就有許多不同的層次,有世間善、出世間善、中道第一義善,這當中的因緣果報都不一樣。所以,希望提升自己、增長智慧,就必須深明因緣和合的道理,並且親近佛法,親近善知識。
《佛說雜藏經》
昔日,盛夏酷暑之時,舍利弗尊者行至一庵羅園中。當時,園內有一位臨時僱工正在汲取井水,準備用來灌溉樹木。這個僱工對於佛法並沒有大信心,此時見到舍利弗尊者時,起了一個微小的善信,呼喚尊者:「大德!大熱天,請脫下衣服,到樹下坐,我用水為您灌沐,這樣也可以同時澆灌樹木,一舉兩得。」舍利弗尊者接受僱工的善意,脫下衣服,讓僱工用水灌沐,因此得以消暑,身得清涼,然後再繼續行路。
這個僱工當晚命終,旋即投生至忉利天,具有大威德力,福德僅次於忉利天天主釋提桓因,便自思惟:「我是以何因緣而得以投生天上?」於是觀察自身的宿命,知道過去生在人道時,對佛法信心微薄,受僱替人澆灌園林以維持生計,由於當時曾用水為捨利弗尊者灌沐,以緩解酷熱,因此福德因緣而得以生天。
天人接著思惟:「我若對佛法信心純厚,知因識果,知道供養僧寶必能獲福,一定會特別準備沐浴用具以作供養。我自知過去生僅做了微薄的供養,是因為遇到尊者這個大福田,所以獲得的福報甚多。」隨即前往舍利弗尊者所在處,散花供養。
舍利弗尊者知道此天人已對佛法具有淨信之心,便為其說法,天人聞法,即證得須陀洹果。
故事中,澆灌園林的僱工,初以微少的善信,以淨水為尊者灌沐,得生天之福,乃更增益淨信,進而聞法解悟,得證道果。「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對三寶具足信心,常樂親近、供養,修習善法,漸次增勝,信根增長,由信起解,精進修持,必能進趣解脫之道。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