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ylists

從苦中解脫1

從苦中解脫2

從苦中解脫3

從苦中解脫4

從苦中解脫5

從苦中解脫6

從苦中解脫7

上集談到「愛別離苦」,經云:「人從愛生憂,從憂生怖,若離於愛,何憂何怖?」;要離憂心怖畏之苦,就是將狹隘的愛擴大成慈悲心! 儒家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無論是出家、在家都是一樣,要把自己的心量擴大,不僅對自己的子女慈愛,對於別人的子女也要慈愛;對自己的父母要盡孝道,對別人的父母也是一樣,這個心就是平等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遇到跟自己父母年紀相當的人,對待他們就如同自己的父母一般尊敬;與自己同輩的,就當做自己的兄妹來看待,這就是一種平等心。
  不過,佛法的道理又比儒家更進一步。佛法講人生有三世因果,一切眾生都是我們過去的親眷,我們今生有父母,過去也有父母,不僅對今生父母要盡孝,對過去的父母也一樣要盡孝。要盡孝、報恩,就要精進修行,道業有所成就,才能度脫生生世世的父母。俗語說:「一子成道,九族昇天。」所以,我們這一生,一定要抱著成道的心,精進修行。成道就是了生死,煩惱轉化了,生死了了,不僅個人的道業成就,以此清淨功德,回向資福累劫父母,更能救度其脫離苦難。   八苦中第六種苦是「求不得苦」,人生在世,求不到的事情很多,例如學生在學校裡希望要拿第一名,雖然是這麼想,可是始終無法稱心如意,心當中就起了煩惱。面對學業、事業懷抱很大的期望,期望達不到,就是苦。人心是貪得無厭的,有了一萬想十萬,有了十萬想要一百萬,有了一百萬想要一千萬,甚至於整個台灣、世界最好都是自己的。但是,即便是得到了整個世界,也許還想要征服太空,可見人心的慾望沒有窮盡,這個就是求不得。得不到自己希求的,苦就現前了。
  所以,佛法強調要「知足常樂」。知足常樂不是消極,而是要我們知足、安住,從因中努力;不要這一山望到那一山高,在果當中追求、比較,讓貪心充斥我們的心靈,因求不得而痛苦。以讀書來講,覺得能讀書、學習是很大的福氣,用這種態度把學問研究好。至於未來會如何發展,是未來的事情,如果一直分別比較,反而會為自己帶來種種困擾。修行人也是一樣的,心要時時保持安定,人在那裡、心在那裡。只問耕耘,不問收穫,一切都是有因有果的,能夠腳踏實地去努力,未來一定會有很好的結果。 讀求不得苦的心得 我們生存的世界稱「娑婆世界」。「娑婆」二字意思「堪忍」,苦樂參半」。「娑婆世界」就是一片「忍土」,是一個「有缺陷的世界。」不像「極樂世界」那樣是一片「淨土」。在這世間常事與願違,我們生活中「不如意事常八九」,有人說:「好死不如賴活著」,這反映了一般人對世間的看法。人生是苦,但只要這苦尚堪忍,苦中還有樂的希望,人們便貪戀這並不如意的人生。 對於名利財色追求,沒得到時苦苦追趕,得到了害怕失去,始終患得患失,難隨心滿願、稱心如意。有求皆苦,那是否就不該努力不懈?求不得苦是帶著貪念,佛法教我們凡事要因緣俱足,只管在因地上努力,至於結果有可能因緣尚未具足所以無法成就,古語「有因有緣事易成,有因無緣法不生,不信但看寒江柳,一經春風枝枝新」。因此 覺悟的人遇有痛苦之事,明白這是業力所致,泰然受之,痛苦自然緩解。逢有喜樂之事,也不極盡其樂,明白世事無常,不會因歡樂逝去而痛苦,反而常有歡樂的回憶。 願大家在自己的心田耕耘,必能收穫滿滿!

從苦中解脫8

從苦中解脫9

從苦中解脫10

從苦中解脫11

從苦中解脫12

從苦中解脫13

從苦中解脫14

因緣果報與命運之介說

因緣果報與命運之介說2

因緣果報與命運之介說 3

因緣果報與命運之介說4

因緣果報與命運關係之介說5

因緣果報與命運關係之介說

因緣果報與命運關係之介說7

因緣果報與命運之介說9

因緣果報與命運關係之介說10

因緣果報與命運關係之介說 11

因緣果報與命運關係之介說12

因緣果報與命運關係之介說13

因緣果報與命運關係之介說14

因緣果報與命運關係之介說15

因緣果報與命運關係之介說16

因緣果報與命運關係之介說17

因緣果報與命運關係之介說18

因緣果報與命運關係之介說19

因緣果報與命運關係之介說 20

如何改造命運 1

如何改造命運 2

如何改造命運 3

如何改造命運4

如何改造命運 5

如何改造命運6

如何改造命運 7

如何改造命運 8

如何改造命運9

如何改造命運10

如何改造命運11

如何改造命運12

如何改造命運13

如何改造命運14

如何改造命運15

如何改造命運 16

如何改造命運17

如何改造命運18

佛學與醫道 1

佛學與醫道2

佛學與醫道3

佛學與醫道 4

佛學與醫道 5

佛學與醫道6

佛學與醫道 7

佛學與醫道 8

佛學與醫道9

佛學與醫道10

佛學與醫道11

佛學與醫道12

佛學與醫道13

佛學與醫道14

佛學與醫道 15

佛學與醫道16

佛學與醫道 17

佛學與醫道18

佛學與醫道 19

佛學與醫道20

佛學與醫院21

佛學與醫道22

佛學與醫道 23

佛學與醫道 24

佛學與醫道25

佛學與醫道26

佛學與醫道 27

佛學與醫道28

佛學與醫道 29

佛學與醫道 30

佛學與醫道31

佛學與醫道 32

佛學與醫道 33

正信佛法1

正信佛法2

正信佛法3

正信佛法4

正信佛法5

正信佛法 6

正信佛法 7

正信佛法 8

正信佛法 9

正信佛法10

正信佛法11

正信佛法 12

正信佛法13

正信佛法14

正信佛法15

正信佛法16

正信佛法17

光明人生的燈塔 1

光明人生的燈塔2

光明人生的燈塔3

光明人生的燈塔 4

光明人生的燈塔 5

光明人生的燈塔6

光明人生的燈塔7

光明人生的燈塔 8

感應法門方便法門究竟法門1

感應法門方便法門與究竟法門 2

感應法門方便法門究竟法門3

感應法門方便法門究竟法門4

感應法門方便法門究竟法門5

感應法門方便法門究竟法門6

感應法門方便法門究竟法門7

感應法門方便法門與究竟法門8

感應法門方便法門與究竟法門9

感應法門方便法門與究竟的10

感應法門方便法門與究竟法門11

感應法門方便法門與究竟法門12

感應法門方便法門與究竟法門13

感應法門方便法門與究竟法門15

感應法門方便法門與究竟法門 16

感應法門方便法門與究竟的法門17

感應法門方便法門與究竟法門18

隨順覺性1

隨順覺性2

隨順覺性3

隨順覺性 4

隨順覺性5

隨順覺性 5

隨順覺性 6

隨順覺性7

隨順覺性8

隨順覺性9

隨順覺性10

隨順覺性12

隨順覺性13

隨順覺性14

隨順覺性15

隨順覺性16

隨順覺性18

隨順覺性19

隨順覺性20

隨順覺性21

隨順覺性22

隨順覺性23

隨順覺性24

隨順覺性25

隨順覺性26

隨順覺性27

隨順覺性28

隨順覺性29

隨順覺性30

隨順覺性31

隨順覺性32

禪對現代人的重要性1

禪對現代人的重要性2

禪對現代人的重要性3

禪對現代人的重要性4

禪對現代的人重要性5

禪對現代的人重要性6

禪與生活1

禪與生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