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與醫道(六)
醫病必須先了解疾病的根源,才能發揮醫療的功效,如果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只是治標並非治本。醫生面對病人,要瞭解疾病的根源從何而來?就要透過望、聞、問、切來了解病因。什麼因與緣相遇會產生何種作用?是相反的?或加成的?以醫學的方法來研究、分析,知道了以後對症下藥,才能發揮醫療的功效。
科學對於物質的研究與分析,通常是根據現在可見的結果來觀察,並不能追溯到前生去分析、研究。而佛法對於病因的觀察,還包含了過去生,並非僅有現在所呈現的結果。
佛法對疾病的成因,除了現世生理、心理因素的探討,還有業報的影響。所謂「業」,包含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因緣果報。由於過去造了業,業障現前就要受病苦,即使運用藥物也不易醫治。唯有從因果中努力,反省檢討、懺悔;消業、轉業,才是最究竟的治病方法。
我們來此世間是隨業受身,依因感果,此身不實,四大假合所成。有病要知是五陰幻報,古云「有病方知身是苦」。然當知病苦與身不相捨離,病是身生,身為苦本,苦乃身受,世人皆知。應了知病源何起?苦因何在?再施以療養之法。
病之所起,起於四大不調;四大之身,因欲望有;欲自愛生;愛由心起。這念真心一念未動以前,清淨本然,身尚不有,何況病苦?一念既動之後,從真起妄,依妄惑(妄心愛也),造妄業(過去欲也),依妄業,受妄報(現在身也,老病死苦)。此身病苦世人皆知,而心病大苦眾生罔覺。身病若得醫藥之力、療養之法,可望痊癒;而心病非假如來之教、修持之功,無由調治。
心病?輕病法執,執諸法為實有;重病我執,執五陰(即內外身心)為實我。依此我、法二執之心病,起惑造業,感報受身,而為眾苦所集。
圓覺經云:妄認四大為自(我也)身相,妄認六塵緣影(意識也)為自(亦我也)心相。認此身心以為實我,是為我執。不了四大本空,身如幻化;六識非有,心同影像。身心尚不可得,我相何從安立?非我執我為妄執,非我認我為妄認,世間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猶如空華,病目妄見,亦如夢境,迷心妄現,何嘗實有?因眾生在長夜大夢之中,翳病深重之時,無中見有,妄執為實,是為法執。
我法二執根於心,即為心病,而為諸病之根源,眾苦之本因。佛為無上大醫王,善知眾生身心二病,故為說我法二空之法藥而療養之,則藥到自可病除矣。若眾生不肯依法修觀,雖有良藥,無益於病。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佛學與醫道(一)
在醫學界中,無論是醫師、護士、醫療相關人員、學者專家,都是一種醫護救人的工作,只要有人生病,就去醫治、關懷、救護。不但對人類如此,乃至於對動物都要本著愛護的心,發心醫治,使其重獲健康。因此,站在這個立場來看,醫道與佛法的精神非常吻合,都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慈悲。
佛法慈心廣大,醫療人員也是如此,不分種族、國家對於病人的照護一視同仁,因為醫生基於慈悲心來救護病患,受到社會大眾的尊敬。所以,不管到什麼地方都能獲得歡迎、肯定,即使在戰爭當中,敵人對於醫生也會特別禮遇。
同樣的,佛法也一樣受社會大眾的尊敬,因為佛法具有平等、慈悲的精神,沒有種族、國家的分別。不過佛法的慈悲更廣大,不但要醫一切眾生身體和心理的病,而且對於一切草木也同樣慈悲愛護。所以,從醫生為人醫病的慈悲來看,醫道與佛法完全是相同的。
《佛說醫喻經》
有一天,佛陀在舍衛國,與眾多比丘在一起。佛陀告訴比丘們:「你們應當要明白,世間上的良醫,如果能夠具足以下四種知病識藥的方法,就有資格稱為醫王。哪四種呢?一是識知某病,應用某藥;二是知病所起,隨起用藥;三是已生諸病,治令病出;四是斷除病源,令後不生。
什麼叫做識知某病,應用某藥?意思是,能透過症狀準確判斷是生了什麼病、適合用什麼藥物,對症下藥,讓病人得到安樂。
什麼叫做知病所起,隨起用藥?是說能找出疾病產生的原因—是因為風寒、或是受細菌感染、或是因痰而引起、或是因心病而導致、或是因為骨頭關節的原因、或是因為飲食導致,知道種種病因,針對病因,用適當的藥物治療,使病人得以安樂。
什麼叫做已生諸病,治令病出?意思是,對於已經產生的各種疾病,能知道治療的方式,譬如應該是從眼睛治療;或者鼻子有症狀,可能會用煙薰、或以水灌鼻、或從鼻孔引氣等方式治療;也可能採用嘔吐腹瀉,或全身攻汗的方式治療,乃至於從全身上下各部位治療。知道這些病可以通過身體哪些部位予以治癒,善用藥物來醫治,讓病人得以安樂。
什麼叫做斷除病源,令後不生?意思是,能知道疾病的病源,可以怎樣治療來斷除,就積極認真地治療,將病源斷除,使同樣的疾病不再復發,令病人身心得以安樂。
以上這四種就是知病識藥的四個方法。
佛陀就如同良醫一般,為世間眾生宣說四種無上的法藥。哪四種法藥?就是苦諦、集諦、滅諦、道諦。佛陀清楚知悉這四真諦法藥,並為眾生宣說,令眾生能因此而徹底斷除產生苦的根源;當產生苦的根源斷除,則世間上所有的老、病、死、憂、悲、苦、惱等種種苦也會永遠除滅。佛陀正是因為這個緣故,宣說這四種無上法藥,幫助眾生脫離種種苦。比丘們,就像轉輪聖王坐擁四兵而得如意自在,佛陀說的四聖諦也是如此。」
佛陀說完後,比丘們都心生歡喜,信受奉行。
萬事萬物不離因緣果報,病苦是果報的呈現,過去因,感現在果。知苦了苦,知道什麼是苦、造成苦的原因是什麼,從病源處斷,才能真正從苦中解脫。
佛陀是大醫王,慈悲宣說苦集滅道「四聖諦」法,目的在幫助眾生了脫生死、從苦中解脫。依循佛說的真理而行,從根本上下工夫,才能真正離苦得樂,改變命運。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歡迎加入淨覺苑Line官方帳號@924qegto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如何改造命運(十)
佛法是不看相、也不算命,但是「相」與佛法也有關係。譬如說佛有三十二相,佛陀的相好,是過去修善積福成就的果報;一般人只要有其中一相,福德因緣一定非常俱足。佛的鼻相莊嚴,鼻高且直,有許多人為了讓自己的鼻子高挺,去開刀動手術、去隆鼻,雖然也鼻相莊嚴,可是那是人為的,不是修善修出來的;也有人喜歡割雙眼皮、整容,用種種人為的方法改變外觀,但因為不是自然福德成就的,就有許多副作用。
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都是修善法得來的,所謂相由心生,佛陀不但相好莊嚴,而且福慧具足。一般人重視相貌,只圖表面好看;仔細觀察,有些人相貌很好,這一生卻不一定有福報,煩惱也很多,這是因為心中沒有善法,平時未能廣修福慧;即使相貌美好,也沒有福報可以享用。所以,人生必須修善才能改變命運。
佛法告訴我們一方面要修善,二方面要檢討、反省,使自心清淨、慈悲、柔軟,即便相貌不好,但是具有親切、和藹、高貴的氣質,也會成就好的助緣,這要靠我們自己努力,從內心改變自己。
明武宗正德初年,安徽商人王善到四十歲還沒有兒子。有個看相的高人,看人的禍福非常準確。他一看見王善就憂愁地說:「你還沒有兒子吧?」王善說:是的。」看相的高人說:「你不但會沒有兒子,而且到了十月,更有大災難。
王善認為他的話很靈驗,急忙到蘇州去收取財貨,然後回去。
當時正值梅雨季節,河水猛漲,不能行船,只得暫時住在客店內。到晚上時,天空放晴,他到河邊去散步,看見一個少婦投河自盡,。他馬上呼叫漁船,說:「誰能救起這個人,我出二十兩銀子。」船夫紛紛去救,終於把少婦救了起來。他便把二十兩銀子給了船夫。
王善問少婦為什麼要尋短見,少婦回答說:「我丈夫外出做工,我在家中養了一頭豬,準備用來償還田租。昨天把豬賣了,不料收的錢全是假銀子。既怕丈夫回來責罵我,再加上家中貧困,就不想活了,因此便投河自尋短見。」王善非常同情她,問一他頭豬值多少錢後,便給了她雙倍的錢。
少婦回家時,在路上遇到丈夫,便哭著把這件事告訴了他。丈夫非常懷疑。晚上,夫妻倆一起到旅店去找王善,想問個究竟。到旅店時,王善已經關門睡覺了。丈夫叫妻子敲門。王善問是誰,回答說:「我是今天投河的那個女人,特來致謝。」
王善厲聲說:「你是個少婦,我是個孤身的外鄉人,晚上怎麼能隨便見面呢?快快回去!如果一定要來,明天早晨與你丈夫一同來。」
丈夫的疑惑一下子便消除了,誠懇地說:「我們夫婦都在這裡。」王善便披上衣服起來。當他剛剛走出房門時,只聽房中「轟」地一聲。他們驚慌地進去一看。原來店房的後牆因久雨而倒塌,床鋪已被壓得粉碎。他這時如果不起床,肯定要被壓死。這對夫妻感嘆不已,道謝後便離去了。
王善在回家的路上,又遇到那個看相的高人。他一見到王善就驚奇地說:「你滿臉陰德相,一定是做了有大陰德的事情。不僅免除了災難,而且將獲得不可限量的福報。」後來王善果然一連生了十一個兒子,其中有兩人登第。
王善一直活到九十八歲才去世。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如何改造命運(九)
累積福德的方法有兩種,一個是開源,一個是節流;節流是日常所需儘量不浪費,開源是要積極修善法,就能有好的助緣。而上班族要怎麼做才能修福德?舉例來說,公家的東西就要用於公務,大部份人會忽略公司團體的電話,無論是公事、私事都使用,這就錯了;談論公事,是正當的,不會減損自己的福報,如果假公濟私、講私人的事,就是在耗損自己的福報,因為這在無形中犯了偷盜戒,盜用公家的時間、用具、電話費及其他資源。佛經講,偷盜的果報是將來貧窮下賤;打電話是一件小事,一通電話沒有多少錢,但是日積月累就很可觀了。如果換個角度來看,這正是修福、修德的機緣,注意自己的行為,不浪費公帑,就能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累積自己的福德。
又如,上班工作的時間,假設是八小時,這八小時是否認真做事?有沒有挪用部分時間辦私事?有沒有遲到、早退?時時反省對工作是否盡心盡力、認真負責,就是布施了個人的時間、體力、智慧給公司,這些都是自己所修的福報。
惜福,就是愛惜自己的福報;修福,就是開創自己的資源。明白這個道理,在做人做事上就找到了方向,日常生活能夠落實,任何地方都是道場、都是佛法、都能修行。
弘一大師是當代著名的律宗大師,他的惜福思想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我們即使有十分福氣,也只好享受三分,所餘的可以留到以後去享受。」弘一大師有一年在廈門南普陀寺給出家人作開示時,勸他們「發大心」,以各人自己的福氣,「佈施一切眾生,共同享受,那更好了」。
弘一大師認為,我們縱有福氣,也要加以愛惜,切不可把它浪費。為什麼呢?「末法時代,人的福氣是很微薄的,若不愛惜,將這很薄的福享盡了,就要受莫大的痛苦,古人所說'樂極生悲',就是這意思啊!」弘一大師小時候,看見父親請人寫了一副大對聯,錄清朝劉文定公的句子,高高地掛在大廳的抱柱上。上聯是「惜食,惜衣,非為惜財緣惜福」。他哥哥時常教他念這句子,念熟了,以後凡穿衣或飲食,都十分注意,就是一粒米飯,也不敢隨意糟掉。弘一大師的母親也常常教他,身上所穿的衣服要時時小心,不可損壞或污染。他母親和哥哥怕他不愛惜衣食,損失福報以致短命而死,所以常常這樣叮囑著他。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如何改造命運(八)
歷史上有很多修善改變命運的記載,證明人能夠修善積福,一定是功不唐捐。
佛法中提到,修善有積極與消極兩方面;積極的修善法是開源,消極的修善就是惜福、節流。惜就是愛惜,譬如一個人有五百萬台幣,假使每天吃喝玩樂、追求現代享受,很快就會耗盡這些錢財,以後的歲月為了維持生活,可能就會衍生種種問題。但是,如果能夠節流、節省花費,這五百萬就可以用很久。
人的福祿壽是過去的努力,過去種因,現在受果;這一生能享用一百萬、五百萬、一千萬,是過去修善積福累積下來,那是與生俱來,一般人說先天所帶來的。所以,要改變命運,要靠自己現在的努力,才能改變未來的果報。如果不知努力,這一生只能隨著因緣果報流轉;想要改變自己的命運,現在就要從惜福、修福做起。
虛雲老和尚開示:
「修慧必須明理,修福莫如惜福。」意思是修慧參禪一定要明白道理,道理就是路頭。如果想參禪用功,但是路頭摸不清楚,對參禪的道理未能領會,那麼工夫便很難用得上了。
所以古人說:「修行無別修,貴在識路頭;路頭識得了,生死一齊休。」至於惜福,出家人在情理上哪裡有錢來養福呢。其實「造福莫如惜福」,那就是要自己珍惜生活上的一切福德因緣。他經常訓誡我們年青的一代說:「你們要惜福啊!你們現在能遇到佛法,到我這裡來修行,可能是過去世栽培了一點福報。但是你們若不惜福,把福報享盡了,
就會變成一個沒有福報的人。猶如你過去做生意賺了錢,存放在銀行裡。如果現在不再勤奮工作賺錢,只顧享受,
把銀行的儲蓄全部花光了,那麼再下去便要負債了。」
如果沒有福德,無論修那一種法門,都會有種種的障礙
「禍福無門,唯人自招」,一個人命運的好壞,與您平常自心的善惡與積德結緣有關。修善積德,就是為自己創造善因善緣、獲福滅罪的機會。禍稔(ㄖㄣˇ)惡盈,就是為自己造作惡因惡緣、輪迴受苦的因緣。
北宋《司馬溫公家訓》云:「積金以遺子孫,子孫未必守,積書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讀。不如積陰德於冥冥之間,為子孫長久之計。」,陰德就如播種,只要播土下種,就不怕將來沒有收成的機會。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如何改造命運(四)
「過去因,現在果;現在因,未來果。」佛法不但是真理,而且是真理當中的真理。生命是無窮盡的,人不是只有一生一世,這一生的努力不僅造福這一生,還有來生、還有生生世世。如果認為人只有這一生,就顯得鼠目寸光,淺視短見。
佛的智慧廣大圓滿,洞悉一切因緣;能觀察到過去、現在、未來。人人都有佛性,所以,要有佛的智慧並非遙不可及,只要深入佛法,從生活上實踐佛法的道理,必定能有所成就。
了解佛法後就知道,人有過去、現在、未來。在無限的時間當中,我們的生命是很長的,有這種認知的人絕對不會自尋短見,因為知道人並非死了即一了百了。而且,生命的空間也很廣大;佛經裡面講,東西南北上下、十方世界,都在我們這念心當中。生命的時間、空間是如此延伸和廣大,能夠體悟到生命的無量,心就能得到自在。
參考:
因果是通於過去、現在與未來的,算命能夠準確,是過去所造的業有跡可尋,今世才受到牽引。但對修行人來說,命是不太準的。算命為什麼會準確呢?主要是因為人們大都隨「業力」而轉,並無法主宰自己。修行人他能夠主宰及運用自己有限的生命,這就叫做「運命」
有一位武士向白隱禪師問道。 武士問:「天堂和地獄有什麼區別?」
白隱反問:「你乃何人?」 武士答:「我是一名武士。」
白隱聽後笑道:「就憑你這粗魯之人也配向我問道?」
武士勃然大怒,隨手抽出佩劍,朝白隱砍去:「看我宰了你!」
眼看佩劍就要落在白隱頭上,白隱卻不慌不忙輕聲說道:「此乃地獄。」
武士猛然一驚,然後若有所悟,連忙丟棄佩劍,雙手合十,低頭跪拜:「多謝師傅指點,請原諒我剛才的魯莽。」白隱又微微說道:「此乃天堂。」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如何改造命運(三)
佛法講,不但要修福德,還要修智慧。一般人會認為有吃、有住、有玩就夠了,為什麼還要修智慧?智慧就是正知正見,假使有福報卻沒有智慧,就不知道如何去運用福報、累積福德,福上增福。社會上也有一些很富有、卻缺乏智慧的人,他們以放縱的方式在享用福報,拚命地追求,甚至於造業、犯法。事實上,就算是逃避了法律,僥倖得到了財富,最後還是沒有好結果。從這個角度來看,智慧非常重要。有錢時,知道運用錢財修善法,去培福、造福,不斷地累積福德資糧;有權勢,就要會用權,以權勢造福社會、利益大眾,這就是修善積福。反之,如果運用權利胡作非為,就是在造惡業。
所以佛法告訴我們,一方面要修善法,廣集福德因緣;二方面要修智慧,知道明辨是非。掌握住這兩個原則,人生就會越走越光明,越來越有福報。如果不知廣積福德,也沒有智慧分辨對錯,一定會遇到許多障礙。無論從歷史人物的遭遇,或是社會上種種現象,都是如此。佛法是人生的真理,依照這個真理去做,做一分得一分,做十分就得十分;如果違背這個真理,到處造作惡業,最後終會自食惡果。
一位在山中修行的禪師,有一天夜裡,趁著皎潔的月光,他在林間的小路上散完步後回到自己住的茅屋時,正碰上個小偷光顧,他怕驚動小偷,一直站門口等候他……
小偷找不到值錢的東西,返身離去時遇見了禪師,正感到驚慌的時候,禪師說:「你走老遠的山路來探望我,總不能讓你空手而回呀!」說著脫下了身上的外衣,說道:「夜裡涼,你帶著這件衣服走吧。」
說完,禪師就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著頭溜走了。
禪師看著小偷的背影,感慨地說:「可憐的人呀,但願我能送一輪明月給你!」
第二天,溫暖的陽光融融地灑照著茅屋,禪師推開門,睜眼便看到昨晚披在小偷身上的那件外衣被整齊地疊放在門口。禪師非常高興,喃喃地說道:「我終於送了他一輪明月……」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如何改造命運(二)
中國人常說,福祿壽三星高照。祿就是官位、爵位、職位,有官位的人就稱為有祿位,執事便是一種祿位。福是生活的經濟能力,生活所享用的種種都是福報。壽,壽命要長遠,身體要健康,這就屬於壽。福祿壽齊全,能有這三樣就很歡喜了。現代的人覺得福祿壽還不夠,還要加一個喜,要多生貴子才是喜,都是在歡喜當中也是喜,能雙喜臨門就更喜。而這些都要靠我們平常努力,因為這是一種果報。人人都歡喜這種果報,可是多數人只知道在果上去祈求,而不知道在因當中去努力。
菩薩畏因,眾生畏果;眾生看到不好的環境、壞的果報,只想趕快逃避,希望得到一切好的事情。菩薩則不然,菩薩知道遇到好事情是過去種的因,現在更要在好境界當中加倍努力;遇到困難、遇到壞的事情,也是過去所種的惡因,就要慚愧、懺悔,面對現實去突破,這就是菩薩的智慧。如果每一個人都願意從因當中去努力,未來一定可以達到福祿壽喜,成就好的果報。
唐朝一行禪師懂得天文、地理,最後他什麼都不做了,他還是要修行、打坐。有人問他:「你為什麼其它統統放棄了,在修行、打坐?」他說:「你們不知道,心才是根本。不管看相或算命,都是一種公式,從過去累積經驗歸納出來的。人生的富貴雖然可以從相當中看出來,但是不離開我們這念心。
明代學者陸粲《庚己編》有一則故事
袁尚寶的朋友養了一位童子,非常清秀,而且十分機警。袁尚寶為這位童子看相,認為對主人不利,所以吩咐朋友趕走這位童子。他的朋友雖然一向對袁尚寶的相術十分佩服,可是卻不忍心趕走那位童子。袁尚寶講了很多次,他的朋友終於遣走童子。那位童子被主人遣走後,沒有地方住,便寄宿在古廟中
有一天晚上,童子看見牆角有一堆破衣服,裡面包著 一百兩銀子。當他想要拿取銀子時,他突然感歎地說:「我的命很不好,所以才被主人趕出來,現在如果我再拿走這些東西,恐怕老天爺更不容我了!」
於是,他就守在銀子旁邊,等待失主。 翌日清晨,他看見一位婦人邊走邊哭,很旁徨地東張西望。童子問她,她回答:「我先生是一位軍人,犯罪要被處死,某某指揮官負責辦這個案子。我變賣財產,又向親友借錢,才得到這些銀子,想要獻給那位指揮官。沒想到走累了,進入這座廟休息了一會兒,卻遺失銀子,我丈夫恐怕必死無疑了!
童子又問了幾個問題,婦人的回答與真相完全吻合。於是童子就把銀子還給她。婦人想要分一些銀子向他致謝,童子不接受。婦人只好帶著銀子趕路。
那位婦人的丈夫因此而脫罪,婦人感念童子的德行,到處告訴別人。指揮官聽了以後,十分訝異,拜訪童子,並且收容他,留他住在家裡。指揮官看見童子十分英俊聰明,非常喜歡他。由於指揮官年老無子,所以便認他為義子。
數年後,童子繼承指揮官的職位,回去拜謝故主,主人感歎地說:「沒想到袁君的相術有這麽大的偏差!」
故主留童子在家,等袁尚寶來了以後,便叫童子穿著樸素的布衣端出茶水。
袁尚寶看了,大吃一驚,說:「這是從前那一位某某小弟嗎?為什麽現在變成這個樣子!」
主人騙袁先生說:「他被趕出去以後,無依無靠,現在又回來了!」
袁尚寶笑著說:「你不要戲弄我,他現在不是你的僕人,他是一位三品的武官!他的面貌和精神跟從前完全不同,難道曾經做了什麽善事,才變成如此!」
童子仔細地說明事情的經過,那位朋友更歎服袁尚寶的相術神妙。
這位童子寥寥幾句話,竟然流露出知命畏天的品格。說起來好像非常淺的道理,看見意外之財,能夠有定力不起貪念,便是絕大的學問。
世間人都可以不貪心,何況我們學佛之人更需在自己的心念上斷除貪瞋癡。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如何改造命運(一)
佛法常講「福慧莊嚴」,福報來自於善法的薰修。
福報代表這一生當中的經濟環境,有福報的人做任何事都很順利;沒有福德,做任何事都會遇到困境,經常一籌莫展,所以福報的薰修很重要。中國有句俗話,「大樹底下好遮蔭」。一棵樹枝葉茂密,樹蔭愈大,就能容納許多人在樹下乘涼遮蔭;相對的,如果大樹沒有了,眾人也就失去了庇護。就家庭而言,家長沒有福報,家庭就很苦,小孩要念書、做任何事都很艱難。公司也是一樣,公司的負責人沒有福德因緣,這個公司就很難發展,員工也很苦。相反的,如果負責人有福,就能庇蔭眾多的員工;福報大,所庇蔭的人就更多。
中國人常說,福祿壽三星高照。福是福德、福報,祿是官職、位階、月俸,壽是壽命長遠;福祿壽都具足,這一生無論做什麼事都能很有成就;否則,這一生都是坎坷,諸事不順。
《孟子.盡心章句下29》裡面講,孟子曾經有個學生,實際上他在孟子門下只聽了一段時間課,聽不進去—聽不懂,就退學了。他叫盆成括,齊國人。
結果呢,他回到齊國之後,忽然當上了上卿,就是位職很高的高官。當消息傳到孟子這兒來的時候,孟子就說了一句話:「死矣盆成括!」
孟子就有這樣的一個預言:他當了這個大官,死期也快到了。果然不到一年,就有什麼樣一個變故?盆成括真的被齊王給殺了。
孟子的學生很奇怪,就問孟子:「老師,你怎麼一年前就知道他要死呢?」孟子說了句話:「盆成括有小才,但並未聞君子之大道。所以他現在得到高位,足以殺身而已。」取殺身之禍而已。
用小聰明的方式得至上卿這樣一個高位,又是用小人的心理去站在這個高位,那可不是麻煩嗎?
小人就是嫉妒,不能容忍別人,拉幫結派,一切都是個人的利益在前。
在這樣的情況下,一定會得罪上上下下的所有人,這可不是殺身之禍就到來嗎?所以沒有這個命,忽然到了高位,足以殺身而已。
《裴度還帶》 元·關漢卿作成戲曲
裴度是中晚唐時憲宗、穆宗、敬宗、文宗四朝重臣,他一生堅持與權奸、宦官、割據勢力進行鬥爭,因德高望重,晚年時每當朝官經過洛陽,都會拜訪裴度,向其問安。
裴度知識淵博,但年輕時長得又瘦又小,沒有貴相,屢屢在功名場上受挫,他自己頗為疑惑。當時正好有個相面的人在洛中,很為士大夫們所推崇。裴度特意拜訪了他,向他詢問自己的命運。
相面的人說:「你的形神,與一般人稍有不同。如果不作達官貴人,就會餓死。」
有一天,裴度去香山寺,忽然看見一個婦女,把一個提袋放在寺廟的欄桿上,拜佛祈禱了很長時間,瞻仰拜謝之後就離去了。
過了一會兒,裴度才看見提袋還在原處,知道是那個婦女遺留下來的,遂考慮追上送給她,可已經來不及了。
於是裴度就將提袋收起來,等待那婦女再返回來時還給她。
等待一段時間,他看到那個婦女急急忙忙跑來,茫然失措,那惋惜長嘆的樣子,好象有什麼意外的災禍。裴度就迎上去問她出了什麼事。
那婦女說:「我的父親沒有罪被拘押起來,昨天有個貴人給我二條玉帶,一條犀牛帶,價值一千多串錢,打算用它來賄賂主管的人,不幸丟失在此,看來我老父親就要大禍臨頭了。」
裴度很同情她,又仔細地追問那東西的顏色,她都說對了,裴度遂將那提袋還給了她,那婦女哭著拜謝,請裴度留下一條玉帶,裴度笑著回絕了她。
不久,裴度又遇到相面人,相面人仔細審看之後,驚嘆說:「你一定做了善事,積了大德,前途不可限量,這不為我所知了。」裴度即將前幾天的事告訴了他,得到算命人的稱讚。
後來,裴度果然出將入相,輔佐四位皇帝,始終表現了很好的品德。他有五個兒子,也都被朝廷賜封爵位。元代關漢卿以此故事為題材作元曲《裴度還帶》。
古人言:「七尺之軀不如一尺之面,一尺之面不如三寸之鼻,三寸之鼻不如一寸之眼,一寸之眼不如一點真心。」
相法上說,面相是苗,心相是根,所以有人說面相好不如心相好。心好以什麼為準,以五戒為基準,斷惡修善,無善不修,無惡不斷,必能改變命運。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因緣果報與命運關係之介說(二十)
因果通現在、過去、未來三世,有人升官發財,擁有權勢、富貴;這即是他過去生中所修的福報,現在方有此種善果。
如果現在不知道修善、再種善因、從光明的方向努力,
將來福報享盡,惡報就會現前。
有人問:社會上有些人不守規矩,卻仍然步步高升;真正守規矩的人,好像一籌莫展。佛法上所談的因果,是不是真實的?
我們應先要知道,因果通現在、過去、未來三世,假使不知道這種道理,心就會忿忿不平,始終在悔恨當中。例如有人升官發財,但是似乎沒有做什麼善事,卻擁有權勢、富貴;這即是他過去生中所修的福報,現在方有此種善果,所以不要心生嫉妒。然而因為他現在不知道修善、再種善因、從光明的方向努力,將來福報享盡,惡報就會現前。
所以古人有句話言:「今日座上客,明日階下囚。」就是只知道享受,而不知道繼續耕耘、修善,現在好像很順利,未來卻不一定能有善果。
相反的,有些人現在做了很多善事,為人處事奉公守法,但是前途、事業似乎並不順利。這即是因為他過去造的惡業,今生苦報還沒有受盡,雖然現在很精進,可是善業尚未成熟,所以還必須受這種苦報;但是只要繼續發心修善,將來一定會愈來愈光明,善報定會現前。
三世因果的道理,是真實不虛的。
每個人都有可能面臨運氣不佳的時候,如果明白三世因果的道理,就知道不要灰心,反而應該更努力:第一、要有正當的職業。第二、所選擇的職業必須是淨業。第三、要懺悔、修善積福,並且要忍耐,直至業障消除、善業成就了,不須等到來世,這一生就能夠見到光明,處處都能得心應手。
譬如靜坐時,這念心超越時間、空間,心中一片光明,這就是淨土,就是無量壽、無量光,現在就能見到阿彌陀佛,就能證到菩提涅槃。這即是從這一念心上努力得來的,心清淨,就能消除業障。
有智慧的人,對因果的道理,一定深信不疑。古德云:斷一切惡、修一切善,自然就能業障消除、化難呈祥。相反地,如果造了惡業,還不知道慚愧懺悔,將來惡業現前,就要受惡報。
古德云:「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無始劫以來,眾生皆在生死流轉之中,過去所造的惡業,沒有懺悔清淨,則業障始終存在,即使經過百千萬億劫,因緣會遇時,果報仍須自己償受。例如兩人從未見過面,有一天忽然見了面,感覺很面熟、很親切,這就是前世的因緣;同樣的,也有人一見面就互不順眼,這即是前世沒有結善緣,甚至結了惡緣之故。
假使明白因緣果報的道理,從因上、緣上去努力,就能夠改變命運。時時刻刻心起善念,口說好話,身做善事,則天天都是好日,時時都是好時,處處都是好地方。如果不知道因緣果報的道理,今天去看相,明天去抽籤,後天去求土地公,始終六神無主。或者總認為台灣不好,要移民到美國,其實到那裏都離不開因緣果報的法則,在台灣要受報,在美國也要受報。
因緣果報的道理,即是告訴我們從因上努力,做一分,就得一分;做十分,就得十分。能夠確信此理,則處處是淨土,時時是好時,日日是好日。
《出曜經.卷第二十二.親品第二十六》
昔日,佛在摩竭陀國王舍城弘化,與侍者阿難在路行走。此時,彿看見遠處調達正沿著同一條路朝他們走來,就告訴阿難:「我們可以繞道而行,沒必要跟此人碰面。」阿難尊者不解地問道:「為何佛會害怕調達?為什麼要繞路避開?」
佛告訴阿難:「我過去世累積福德資糧,而今得成就無上佛道,所有的魔、外道、婆羅門等,都無法讓佛感到恐懼。昔日,我在菩提樹下禪坐,尚未漏盡煩惱成就佛道時,魔王波旬即率領十八億魔眾,呈現人身獸頭、猿猴、獅子、虎、兕、毒蛇、惡鬼等種種形貌,披著鎧甲,揮舞著刀劍戈矛,口吐火焰,嘶吼咆哮,聲震虛空,欲恐嚇我,當時都不能動我一毛髮,何況我現在已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三界獨尊,怎麼可能害怕調達?事實並非如你所想。」
佛接著說偈,言:「莫見愚聞聲,亦莫與愚居,與愚同居難,猶如怨同處,當選擇共居,如與親親會。」進一步解釋:「『當選擇共居,如與親親會』,意思是人在世間,應當與聰敏有智慧的人相親近,對人要和顏悅色,愉快地相處;對待彼此,就如同對待父兄般,互相尊重;如同對待親人般,真誠懇切,互敬互愛。」
佛再接著說偈,言:「是故事多聞,並及持戒者,如是人中上,猶月在眾星。」繼續說道:「『是故事多聞,並及持戒者』,能聽聞佛法並受持者,能夠了知世間無常、三界生死輪迴、三世因果之理,具足眾德,並常親近賢德之人,成就五分法身。『如是人中上,猶月在眾星』,這是人中之最尊上者,可以幫助尚未具足五法身者令具足,在芸芸眾生中最尊最貴,無人能比,就如同月亮處於眾星之中,光明遠照,無可比擬。」
《宗鏡錄》云:「善知識者,即是得道全分因緣。佛自勸人,逐善知識,不合守愚,一生虛過。」佛一言一行皆有深意,寧可繞道而行,也不願與調達相遇,乃欲藉此教示親賢遠愚,親近善知識之重要。修行學佛,當親近善知識,建立正確知見觀念,如法修持,方能從隨業流轉中出離,得身心真正解脫自在。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