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造命運 7

佛學與醫道 30

佛學與醫道(三十)
業障來自我們的心念;而佛法是心的教化,透過佛法讓我們的心清淨下來,在日常生活中,使心念保持在安定、自在,身體就不會感染很多病。如果更進一步能夠學佛、持戒、誦經、打坐,使身口意清淨,處處都是功德善法,很多業障病也因此能夠轉化。佛法所教導的法門都是為了轉化煩惱、淨化心念;所以,八萬四千法門都可以治病。藉宗教治療我們的心病,心病治好了,身體的病隨著心念的法喜、希望,自然而然也會好痊癒。
就佛法而言,戒、定、慧可以治病,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也可以治病。心當中如果有了貪心,就會加重身體的病,而用布施的方法,可以捨掉自己的貪心,所以,布施可以治我們的貪病。每一個人都有過失,免不了會造惡業,例如從早上到晚上,口業是我們最容易犯的過失,如果心量不夠廣大,就容易起貪瞋、嫉妒,如果用持戒的方法,把這些壞的習慣戒掉,病自然就會好。不抽煙、不喝酒、不打牌、不嚼檳榔、不賭博,行住坐臥有正常安定的生活,身心自然健康,這些都是持戒的作用及功能。
《佛說興起行經.卷第一.佛說奢彌跋宿緣經第二》
佛陀遭外道奢彌跋毀謗,弟子們不解,為何至尊至貴的佛陀會遭遇如此惡事呢?
佛陀開示大眾:在過去久遠九十一劫前,善說城中有一位名叫延如達的婆羅門,廣學多聞,精通各家學問,含括天文圖讖、占相藝術之學等,連對外道的教誡、世俗典藉也有深入的研究,並且具足三十種莊嚴的相好。在他的座下,有五百位童子,常受他的教化。
同時,有另一位婆羅門,名叫梵天,非常富有,他的妻子淨音美如天仙,性情溫和,常以飲食衣被、醫藥等物品供養博學多聞的延如達。一天,名叫愛學的辟支佛至梵天家乞食,威儀具足、六根收攝。淨音一見到這位婆羅門,即非常恭敬景仰,並以上妙飲食供養辟支佛。辟支佛受食完畢,即展現神通,飛回他的住所。當時國內有許多人民見到如此景象,讚歎不已,覺得有這樣一位聖者在國內實在是一大福報,所以也歡喜供養辟支佛,淨音更是天天以各種美好的物品供養。
延如達聽說了此事,覺得淨音厚彼薄此,有被冷落的感覺,心生嫉妒,不僅到處誹謗說淨音與辟支佛有不淨行,所以才會大力供養辟支佛,還告訴五百童子:「此修行人犯戒,無精進行。」五百童子聽了就到處散播,舉國人民都開始懷疑了起來,這個謠言維持了七年才停止。後來,辟支佛現十八種神變,入於涅槃,眾人才知道原來延如達所說的話是虛妄的,辟支佛實是持戒清淨。
佛陀說完了這段因緣,又告訴大眾:當時的延如達是我的前身,梵天是優填王,淨音就是今世毀謗我的奢彌跋,五百童子即是現在五百羅漢弟子,因為前世我失去供養,心生嫉妒,和你們一起毀謗聖者;死後,我們一起入地獄受無量苦報。今生我雖已成佛果,但業報未盡,仍須受此果報。因果是歷然不虛的,因此你們要學習,守護自己的身口意三業,不要造惡,你們看看現在的我,煩惱已斷盡,圓滿一切善法,拔濟一切眾生,就是從觀照自己的言行開始,你們要好好地學習,修善斷惡,就能圓滿佛果。
大眾聽完佛所開示,皆心生警愓,現場五百羅漢、諸天龍鬼神皆信受佛的教誨,歡喜奉行。
古德云:「因果昭昭,絲毫不爽。」佛法講三世因果,並非迷信,而是真實不虛的道理。相信因果是積極的人生觀,懂得因果,就能懂得時時覺察覺照,種下善因,自利利他。美好如意的人生皆是由清淨的身口意三業而來,深信此理,以此自我勉勵,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2023-06-28
08:14
comments
No Rating

佛學與醫道 11

佛學與醫道(十一) 
佛有五種智慧,稱之為「五眼」。所謂五眼,第一是「肉眼」,就是凡夫的眼睛,佛也可以用凡夫的眼睛來看我們的社會、看一切事物。第二是「天眼」,天眼是修行植善所生的功德、福報,凡是遠近、前後、內外、晝夜、上下都沒有障礙,都能看得一清二楚。第三是「慧眼」,就是聲聞聖者的智慧,能夠洞察一切法皆歸空性。此外,佛還有「法眼」和「佛眼」,法眼就是菩薩的智慧,能夠觀察因緣,洞悉種種救度眾生的法門;佛眼就是佛的一切種智,對於一切法的體相、同異、因緣果報,無所不知、無所不曉。所以,佛是五眼具足。

《八識規矩頌》講:「五識同依淨色根」,凡夫的眼、耳、鼻、舌、身五識,都必須要依靠各自的淨色根,才能攀緣外境,對外境起種種明了、分別的作用。用現代醫學來解釋「淨色根」,可能即是中樞神經、腦神經細胞,這些屬於物質的成份。而佛超越了這些境界,除了肉眼、天眼、法眼、慧眼,還有佛眼。同樣是物質性的身體,因為這念心的作用,眾生與佛就有這麼大的差別。師父在這裡說法、諸位聽法的這念心,如果住在境界當中就是執著,心有執著就是凡夫眾生;而佛的心已經超越了這些執著,心不住於任何境界,遠離相對達到絕對,所以能通達一切,無所不知、無所不曉。

有一次,佛陀與眾多比丘在前往摩揭陀國首都王捨城的途中,遇見了專程前來迎接的摩揭陀國國王頻婆娑羅王。
頻婆娑羅王帶領著眾多的摩揭陀人,禮見了佛陀。國王慎重地三次自稱姓名,自我介紹後,其它的摩揭陀人,也紛紛上前禮見佛陀,然後圍坐在佛陀的四週。
這時,摩揭陀人所尊敬愛戴的尊者郁毘邏迦葉,也在跟隨佛陀的比丘眾中。摩揭陀人都認得尊者郁毘邏迦葉,知道他是一位無所執著的聖者,但對佛陀卻還陌生,因而摩揭陀人都在懷疑:尊者郁毘邏迦葉是不是佛陀的老師,直到尊者郁毘邏迦葉尊稱佛陀為老師之後,才不再懷疑。
佛陀知道摩揭陀人不再懷疑了,就開始為他們說法。佛陀先引發他們歡喜學習的興趣與意願,然後再教導有關佈施、持戒、生天之法,說明五欲的墮落與危險,生死的污穢,離欲的功德,佛法修學方法的清淨等這一類‘端正法’,使他們具備接受佛法核心法義的歡喜、柔順、耐性、向上、專注、無疑、明淨之心境,接著才說‘正法要’,教導苦、集、滅、道等四聖諦。
佛陀說:大王!應當要知道色、受、想、行、識是生生滅滅的,就像下大雨時,雨滴落在水面上,被打起水泡的生生滅滅一樣。
大王!如果能如其真實地了知色、受、想、行、識等五蘊,那麼就能對色、受、想、行、識不執著、不計較、不染污、不戀住,不樂於以色、受、想、行、識是我,這樣,就不會再有來世的色、受、想、行、識,而成就「無量、不可計數、無限、止息、寂靜」的解脫境界。一旦捨離了此生的五蘊,就不會再有下一個五蘊了。
聽到這裡,許多摩揭陀人心想:如果色、受、想、行、識果真都是無常變化著的話,那又是誰活著?是誰在受苦、受樂?
佛陀知道了他們心中的疑惑,接著就說:‘愚痴凡夫不曾聽聞正法,以為有一個實在的我而執著,但事實上卻是無我、無我所;是緣起空之我、緣起空之我所,一切都是因緣具足則生,因緣消散則滅的。就是所有的苦,也是由因緣的聚集而生起的,所以,如果因緣消散了,苦也就滅除了。如來能見眾生生死相續的因緣,就依此而說:有生有死。
我以天眼如實見眾生隨其業力,從此世之死到往生來世之種種。如果眾生身、口、意作惡,會因為這樣的因緣而往生地獄之類的惡處之中;如果眾生身、口、意為善,會因為這樣的因緣而往生天上之類的善處之中。我深知這些,但我不說其中有一個能說、能感受、能到處經歷善、惡行的不變受業報主體。
大王!色、受、想、行、識是常恆不變的呢?還是無常的呢?
是無常,世尊!
如果是無常,會是苦呢?還是非苦呢?
是苦,世尊!
如果是無常,是苦,是變易的,多聞正法的聖弟子,會認為「這是我,這是我所擁有的,我就在其中」嗎?
不會的,世尊!
大王!所以,你應當這樣學:所有的色、受、想、行、識,這一切都不是我,也不是我所擁有的,更沒有我在其中,應當以智能如其真實地了知。
大王!如果有多聞正法的聖弟子,能夠作這樣的如實觀,便能厭離色、受、想、行、識,能厭離就能無欲,能無欲,便得解脫,解脫後,便得解脫之智:我的生死已到了盡頭,清淨的修行已經確立,該作的都已完成,自己知道不會再有下一生了。
佛陀說到這裡,頻婆娑羅王與其它眾多的聞法者,遠塵離垢,得法眼清淨;見法、得法、覺法而自己解決了對法的疑惑,不需要再依賴別人,不再猶豫而證得了初果,於佛陀教導的正法中,無所畏懼。於是,頻婆娑羅王從座位起來,向佛陀頂禮,並說:世尊!從現在起,我歸依佛、法、僧眾,但願世尊接受我為在家佛弟子!從今天起,終身歸依,直到命終。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2023-04-03
11:25
comments
No Rating

佛學與醫道10

佛學與醫道(十)
眾生的煩惱多來自對身體的執著,這個執著的根源就是「我」。眾生心中都有一個「我」相,我的眼睛、鼻子、耳朵、頭髮;我的衣服、名、利,我的兒女、妻子、財產等等,所有一切都是「我」。因為有「我」,所以相對地就有「我所」,乃至於對境界產生種種分別。就佛法而言,這個「我」稱為「我執」,我執就是病的根源。因為有我執,所以就執著有一個身體存在,乃至於執著身體所存在的時間、空間,認為這些都是實在的。

其實,時間、空間也是假立的,這些相對的境界,由眾生心中的分別而生,是一種假相。譬如人在晚上看不見,但有很多動物晚上卻看得見;人在白天看得見,可是有很多動物在白天卻看不見。在同樣的地方,同樣的時間、空間,不同的眾生所感受的卻不一樣,所以晚上、白天都是眾生分別而生的相對假相。
如果契悟了佛心,達到心境一如、內外無異,遠離分別取捨,心中始終清楚明白,如如不動,即是中道實相、如來境界。
一日,善於觀察地理形勢的司馬頭陀,自湖南而來,對百丈禪師說起在湖南尋得一山,山名大溈,鍾靈毓秀,極宜修行用功,當請一位千五百人的善知識,前去開建道場,住持弘化。百丈禪師問他:「老僧住得否?」司馬頭陀答:「此非和尚所居之地!」百丈禪師問:「此話怎麼說?」頭陀答:「和尚是骨人,大溈是肉山,如果和尚住錫彼處,徒眾將不盈千。」百丈禪師又問:「那麼我的弟子裡面,有沒有人能夠住得此山?」頭陀答:「請命弟子出來,我一一仔細觀察,看是否有適當的人選!」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2023-03-29
07:43
comments
No Rating

佛學與醫道 9

佛學與醫道(九)
由阿闍世王的故事可知,只要能夠知道慚愧、懺悔,發願修一切善、斷一切惡;心中沒有煩惱、壓力、惡念,保持身心平靜,自然而然疾病就會好轉。假使我們經常注意自己的心念,保持清淨、善念與正念,很多疾病就不會發生。
從這一點來觀察,佛法和醫學是共通的;心中有了煩惱,立刻會影響生理的健康,由此可知,心理和生理確實關係密切。佛法與醫學,都重視身心的平衡,而佛法更注重治本,根本就是這一念心,這念心清淨,身體便能健康。
凡夫的心經常都在執著分別當中,對身體、對種種相,都有很深的執著。執著身體、相貌是美、是醜?看看自己的身體是高、矮、胖、瘦?對於自己的相貌很在意,早上起床,馬上要照鏡子、梳頭髮,這就是執著。
執著是一種觀念、習氣,但它並不是絕對的。譬如,一般人執著男相和女相,其實男、女相並不是絕對不變的。例如在現代,由於醫學發達,男性可以變女性,女性可以變男性,就證明男女之相並不是不變的。這個身體是個假相,四大假合、隨時在變異當中,並非恆久真實。但是,因為我們在觀念、習氣上認為色身是真實的,產生許多執著,煩惱與痛苦也因此伴隨而生。
在東南亞,有一種捉猴子的陷阱,他們把椰子挖空,然後用繩子綁起來,接在樹上或固定在地上,椰子上留了一個小洞,洞裡放了一些食物,洞口大小恰好只能讓猴子空著手伸進去,而無法握著拳頭伸出來,於是猴子聞香而來,將它的手伸進去抓食物,理所當然地,緊握的拳頭便縮不出洞口,當獵人來時,猴子驚慌失措,更是逃不掉。
沒有任何人捉住猴子不放,它是被自己的執著所俘虜,它只需將手放開就能縮回來。心中的慾念使我們放不下,內心的慾望與執著,使我們一直受縛,我們唯一要做的,放下心中的貪瞋癡,即能自由自在。
在《西藏生死書》有一段話跟大家分享「當你強壯而健康的時候,從來不會想到疾病會降臨,但它就像閃電一般,突然來到你身旁,當你與世間俗務糾纏不已的時候,從來不會想到死亡會降臨,但它就像迅雷一般,轟得你頭昏眼花。
人類一輩子都在準備、準備、準備,只是對下一輩子沒做準備。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2023-03-26
07:30
comments
No Rating

佛學與醫道 8

佛學與醫道(八)
佛經記載,頻婆娑羅王的兒子阿闍世王,因為聽信提婆達多的唆使,把自己的父親關在牢裡餓死,篡取王位,並且破壞僧團,造了許多惡業;結果,業障現前,生了大病、遍體生瘡。當時有位神醫叫做耆婆,被稱為「醫中之王」,他是宮廷裏面的御醫,不僅醫術高明,同時也是一位虔誠的佛弟子。
一天,耆婆對阿闍世王說:「大王!我是天下的神醫,什麼病都能治好,唯獨大王身上的毒瘡,實在沒有辦法醫治。這毒瘡是因為您殺害父親,而且陷害佛陀、破壞僧團,造了極重的罪業,所以受到現世惡報。佛法講因果,您的惡業已經現前了,就算再高明的醫術也救不了您。現在唯一的辦法,就是到釋迦牟尼佛面前懺悔,如果您願意真誠懺悔,或許還有救。」聽完這番話,阿闍世王知道自己的疾病是由業障而生,省悟到這一生所作所為,真的是造了很多惡業,於是就到佛陀面前,至誠慚愧、懺悔,發願改過。因為至誠的發露懺悔,阿闍世王的病就不藥而癒了。
阿闍世出生時,
相命師稟告他的父親頻毘娑羅王:「阿闍世日後一定會反叛。」頻毘娑羅王將阿闍世摔於宮階,但是阿闍世從高空落地,卻沒有大礙,只有指頭受傷。
成長後,他被立為太子,與一直想要謀害釋迦佛提婆達多結交。提婆達多勸阿闍世篡位,阿闍世於是發動兵變,自立為王,並且禁錮了父母親。餓死父親頻毗娑羅王在地牢中。自從父親死後,他心病難安,全身生瘡腐爛,於是深自懺悔,並向釋迦牟尼佛皈依,從此立志為佛門護法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2023-03-22
09:50
comments
No Rating

佛學與醫道 7





大家好,歡迎來到禪心世界的頻道,這個節目是以惟覺安公老和尚的佛法開示內容來引領我們邁向佛法的智慧妙用,讓我們生活益加安定與自在
佛學與醫道(七)
用佛法的角度觀察疾病產生的原因,除了生理、心理的影響,還有過去的業因。所謂「業」,就是因緣果報,因果通達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例如:有些人生同樣的病,從醫學上看,都是相同的病症,就理論而言,同樣的病,可以用同樣的藥治好,但事實並非如此。同樣的病用相同的藥,在甲治得好,在乙可能就治不好;同樣的病去開刀,甲可以好,乙開了刀,可能反而潰爛,甚至流血不止;或者是一點小病,馬上就擴展到全身,甚至連性命都難保。所以,疾病除了生理及心理的因素,還有佛法所說的業報。過去造作的業因,現在果報成熟,業障現前就要受病苦,即使藥物也難以治療,就是業障病。

既然病是從身體產生出來,身體是我們的業報,業障現前就要消業、了業。佛法中,消業的方法很多,誦經、持咒、念佛、打坐、懺悔都可以消業。用慚愧、懺悔的方法,使我們這念心達到專一的境界,保持平靜、安詳自在;不斷地在心上用功、專注,消除業障,再配合吃藥、看醫生,標本相治,很快病就能痊癒。甚至有的病,醫生治不好,藥物、食物、物理也治不好,經過慚愧、懺悔,用功殷切,業障消除,病就好了。
《五分律》云:「若知有罪,而懺悔者,增長善根。」佛教徒應該有大度量、大胸襟,包容懺悔的人,協助懺悔的人。金代禪師養蘭的公案,就是一個例子。
 
 
金代禪師在寺旁庭院裡栽培了幾百盆蘭花,並且視蘭花為愛徒。有一天,禪師因事外出,吩咐弟子代為照顧,弟子在澆水時,不小心把蘭花架絆倒,整架蘭花毀成一堆,弟子非常愧疚,決定等師父回來後勇於認錯,甘願受罰。金代禪師回到寺裡,看見蘭園裡的殘破景象,聽了弟子真誠懇切的懺悔,不但不生氣,反而心平氣和的安慰弟子說:
「我之所以喜愛蘭花,是為了用花供佛,美化寺院,不是為了生氣發怒而種植的。生死流轉,物相無常,如果迷戀於心愛的事物,執著不能割捨,就不是禪者的行徑了。」
今天分享到這裡,歡迎留言,訂閱與分享這個頻道
感謝各位的聆聽,這個頻道每週一、四上架更新,願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能帶給您生命成長與喜悅!祝福您吉祥平安拜拜!

 
 












 
 







 
 








 
 







 
 





 
 

2023-03-19
09:23
comments
No Rating

佛學與醫道6

佛學與醫道(六)
醫病必須先了解疾病的根源,才能發揮醫療的功效,如果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只是治標並非治本。醫生面對病人,要瞭解疾病的根源從何而來?就要透過望、聞、問、切來了解病因。什麼因與緣相遇會產生何種作用?是相反的?或加成的?以醫學的方法來研究、分析,知道了以後對症下藥,才能發揮醫療的功效。

科學對於物質的研究與分析,通常是根據現在可見的結果來觀察,並不能追溯到前生去分析、研究。而佛法對於病因的觀察,還包含了過去生,並非僅有現在所呈現的結果。

佛法對疾病的成因,除了現世生理、心理因素的探討,還有業報的影響。所謂「業」,包含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因緣果報。由於過去造了業,業障現前就要受病苦,即使運用藥物也不易醫治。唯有從因果中努力,反省檢討、懺悔;消業、轉業,才是最究竟的治病方法。
我們來此世間是隨業受身,依因感果,此身不實,四大假合所成。有病要知是五陰幻報,古云「有病方知身是苦」。然當知病苦與身不相捨離,病是身生,身為苦本,苦乃身受,世人皆知。應了知病源何起?苦因何在?再施以療養之法。
病之所起,起於四大不調;四大之身,因欲望有;欲自愛生;愛由心起。這念真心一念未動以前,清淨本然,身尚不有,何況病苦?一念既動之後,從真起妄,依妄惑(妄心愛也),造妄業(過去欲也),依妄業,受妄報(現在身也,老病死苦)。此身病苦世人皆知,而心病大苦眾生罔覺。身病若得醫藥之力、療養之法,可望痊癒;而心病非假如來之教、修持之功,無由調治。
心病?輕病法執,執諸法為實有;重病我執,執五陰(即內外身心)為實我。依此我、法二執之心病,起惑造業,感報受身,而為眾苦所集。
圓覺經云:妄認四大為自(我也)身相,妄認六塵緣影(意識也)為自(亦我也)心相。認此身心以為實我,是為我執。不了四大本空,身如幻化;六識非有,心同影像。身心尚不可得,我相何從安立?非我執我為妄執,非我認我為妄認,世間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猶如空華,病目妄見,亦如夢境,迷心妄現,何嘗實有?因眾生在長夜大夢之中,翳病深重之時,無中見有,妄執為實,是為法執。
我法二執根於心,即為心病,而為諸病之根源,眾苦之本因。佛為無上大醫王,善知眾生身心二病,故為說我法二空之法藥而療養之,則藥到自可病除矣。若眾生不肯依法修觀,雖有良藥,無益於病。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2023-03-16
10:53
comments
No Rating

佛學與醫道 5

佛學與醫道(五)
疾病的來源很多,仔細分析目前的生活環境,幾乎到處都有毒,這些毒素對身體的健康都會造成影響。譬如空氣被污染,吸多了就會中毒、生病;蔬菜裏面有殘毒,動物的體內有毒素,水質被污染,罐頭裏添加防腐劑,許多食物被污染了,也含有毒素。

生存的環境有許多毒素,而我們的六根對六塵不斷攀緣,也會中毒。眼睛攀緣外在的塵境,五光十色看多了,眼睛會疲倦,因為接受的刺激太多,慢慢就會中毒;耳根攀緣聲塵,聲音聽得太多,耳根會中毒;鼻子喜歡聞香的東西,聞久了也會中毒;吃太多酸甜苦辣種種味道,舌根也會中毒;生活中,貪著身體要最好、最舒適的享受,這樣身根也會中毒;思想觀念錯誤,間接影響了身體的健康,也是一種中毒的現象。

由此可見,如果一直處在有毒的環境,始終都要生病。想要治好這些病,用醫學的方法就是以藥物來克制,可是沒有離開毒素,把病醫好了之後,毒素又在身體產生作用,身體又會生病。就佛法的觀點來看,究竟的方法,要先遠離有毒的環境,讓身體不再中毒,進一步將身心的毒素解除,不僅合乎醫學,更是徹底醫治疾病的方法。
當我們生病時容易心生恐懼,就會急病亂投醫,在此講個故事「憶念三寶遠離怖畏」
《增壹阿含經·卷第十四·高幢品第二十四(一)》
佛陀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弘法度眾時,有一天為比丘們開示:「過去,帝釋天王釋提桓因,告知居住在三十三天的天界子民:‘當你們赴戰場中,如果心生恐怖畏懼,記得回頭看我帝釋天所樹立的高廣旌旗戰幢,便不再有怖畏之心。假使沒有憶念我的戰幢,也應當憶念伊沙天王的旌旗,所有畏怯便自然地消除。如果沒有憶念帝釋天或伊沙天王的旌旗,應當憶想婆留那天王的幢幡,所有心中的恐怖就會自然滅除。」
「現在我也告訴諸位,假使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面臨種種危難,心生怖畏而毛骨悚然之時,應當憶念如來身,併稱念:此是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號佛、眾祐,出現於世;驚恐之心自然消除。」
「如果沒有憶念如來,則當思惟佛法。佛所說法甚深微妙,一切智者皆依之學習,因為思惟佛法,能令所有惶恐之心煙消雲散。」
「倘若沒有憶念如來,也沒有思惟佛法,此時當憶念賢聖僧眾。跟隨如來修行的賢聖僧眾們,心性和善溫順,於諸法門皆得成就—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脫成就、解脫見慧成就。證得預流向、預流果、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等如來座下的賢聖僧眾,皆受眾人尊敬和侍奉,堪為世間福田。當遭逢厄難時,只要憶念如來賢聖僧眾,一切的恐怖自然滅除。」
「比丘們應當要知道,雖然釋提桓因仍有淫、怒、癡等煩惱,三十三天的天兵天將們,只要憶念帝釋天王就能夠不再膽顫驚怖;何況如來已經斷除貪瞋癡煩惱。因此,如果有比丘憶念如來時,心中一切憂怖隨即消逝無蹤。諸位比丘!應當念茲在茲佛法僧三寶,並依照佛陀的教導精進修習。」 當時,在座比丘們聽聞佛陀的教誨,個個發歡喜心,依教奉行。
古德云:「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憶念三寶能除心中憂怖,是因為對三寶具足信心與肯定自己的佛性。進一步,透過外在的三寶啟發本具的自性三寶。佛者覺也,能觀的這念覺性,清楚明白而能作主,不被境界所轉。法者正也,藉由思惟佛法真理,了達憂怖心念的生滅與虛妄;僧者淨也,相信人人本具清淨自性,不被憂怖之妄想所染。從理到事,落實修行,讓這念心定慧等持,如是隨順覺性,日久功深,定能遠離所有顛倒夢想,究竟證得不生不滅之涅槃聖境。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歡迎加入line官方帳號:@924qegto

2023-03-12
10:58
comments
No Rating

佛學與醫道 4

佛學與醫道(四)
用思惟分析的方法,體悟到身體為地、水、火、風四大假合,體性是空性,便能破除對色身的執著,證到我空。破除了我執,還有法執存在,法執是因為眾生執著萬法為實有,認為心外有法;不能了達一切法相隨緣生滅,虛妄不實。這樣的執著煩惱,相較於我執的病又更為微細。
因此在破除我執後,佛陀更進一步教導大眾要破法執,破了法執就證到法空。證到法空後,如果又執著所證的「空」,這又是一種病。最後連「空」也不執著,當下虛空粉碎,什麼都不執著,就能得到究竟解脫。
所以,佛是真正不生病的人,因為佛已經證到我空、法空,最後空也不執著,一法不立,契入究竟的空性;身體是空性、病也是空性,體悟本具的實相境界,心中沒有執著、妄想、分別,所以無病。
《佛說譬喻經‧卷一》
一天,佛陀在室羅伐城逝多林給孤獨園為四眾弟子宣說佛法,特別為會中的勝光王說了一則故事,希望勝光王等大眾能細心聆聽,時時思惟其中的寓意。
很久以前,有個獵人於曠野中被一頭發狂的大象所追逐,獵人驚慌失措地逃命,看到不遠處有一口空井,井邊有一棵大樹,正巧垂著長長的樹根,於是心生一計,奔向井邊,抓住樹根就往井裡跳,才躲過了大象的追逐。
這時,懸在井中的獵人定下心來,發現自己處於更危急的處境。原來有兩隻一黑一白的老鼠,正在啃齧著樹根,樹根隨時都可能斷裂;而井邊四周又有四條毒蛇,不時地向他吐信,準備伺機攻擊;不但如此,井底還盤踞著一條毒龍,正等著他跌落,一飽口福。
獵人為了活命,緊抓著樹根不放,沒想到樹根上的蜂窩因晃動而流出五滴蜂蜜,滴在獵人嘴邊。獵人以口舔舐,因貪著蜂蜜的香醇甘美,全然忘記自己的處境,還用力搖晃樹根,希望吃到更多的蜂蜜。這時,受到驚嚇的群蜂傾巢而出,飛來叮螫獵人。不但如此,遼闊的草原突然起火,火勢一發不可收拾,正向這棵樹延燒而來……
勝光王問佛:「此人因何因緣,貪著少有美味,而受到這麼多的苦難?」佛陀告訴會中大眾:「在這個故事中,曠野比喻久遠劫來人們所處的無明長夜,而獵人則代表凡夫眾生,象喻無常,井喻生死,樹根代表人命的脆弱。再者,黑白二鼠象徵晝夜,啃齧樹根代表念頭的生滅;四條毐蛇譬喻地、水、火、風四大;五滴蜂蜜象徵五欲,蜜蜂譬喻邪見,草原之火象徵老、病,毒龍代表死亡。」佛陀慈悲地告誡勝光王及大眾,當知生、老、病、死、無常的可怕,切莫放逸懈怠,為財、色、名、食、睡等五欲所奴役。於是佛陀又為大眾說了一首偈語:
「曠野無明路,人走喻凡夫,大象比無常,
井喻生死岸。樹根喻於命,二鼠晝夜同,
齧根念念衰,四蛇同四大。蜜滴喻五欲,
蜂螫比邪思,火同於老病,毒龍方死苦。
智者觀斯事,象可厭生津,五欲心無著,
方名解脫人。鎮處無明海,常為死王驅,
寧知戀聲色,不樂離凡夫。」
勝光王及與會大眾聽聞佛陀所說的微妙奧義,無上法喜,皆願依照佛陀的教誨,信受奉行。
所謂「榮華總是三更夢,富貴還同九層霜,老病死生誰替得,酸甜苦辣自承當。」人們因貪著五欲,遂致累劫輪轉,枉受苦果。《無常經》云:「老病死苦常隨逐,恆與眾生作無利。」故大眾當念無常,把握當下,修善去惡,才能橫越生死苦海,到達清淨覺岸。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2023-03-08
09:05
comments
No Rating

佛學與醫道3

佛學與醫道(三)
人的身體是由地水火風四大所組成,四大不調,身體就會產生疾病,這是屬於生理上的疾病。而藥物、物理或飲食等方法,都是針對生理所研發的治療方式。身體生病了需要醫治,必須要先追究疾病的根源。現代醫學發達,根據醫學上分析、研究,發現細胞或基因出了問題,都會產生生理上的病症。知道病源起因,然後對症下藥,疾病便能很快痊癒。
細胞、基因為什麼會產生病變呢?就佛法的角度而言,任何事都不離因緣,我們之所以會生病,是因為有這個身體的緣故,長久以來對於色身的執著,心中的起心動念和身體四大的轉變,彼此互相影響著。
就佛法的角度而言,要治好疾病,就要仔細地分析、思惟身體當中種種成份與現象,身體中如毛髮、指甲、皮膚、骨骼、內臟、肌肉等固體的部分,屬於地大;血液、唾液、汗液、尿液等液體屬於水大;呼吸屬於風大;體溫、熱量屬於火大,分析到最後,了解這個身體原來只是地水火風四大假合而成,本非實有、本性是空,既然身體是空性,那麼病也就無由而生了,用這種思惟、分析的方法來破除眾生對於身體的執著,對身體的執著放下了,證到我空,就能治凡夫的病。
《佛說佛醫經》
人得病有十因緣:一者、久坐不飯;二者、食無貸;三者、憂愁;四者、疲極;五者、婬泆;六者、瞋恚;七者、忍大便;八者、忍小便;九者、制上風;十者、制下風。從是十因緣生病。(即:(一)久坐不食,(二)飲食無節制,(三)多憂愁,(四)過度疲勞,(五)淫慾,(六)瞋恚,(七)忍大便,(八)忍小便,(九)忍呼吸、哈欠、噴嚏等,(十)忍放屁。)
《摩訶止觀》指出造成疾病的有六種因緣:
一、四大不調,四大是「地水火風」,在釋迦佛眼裡,我們的身體,不過是地、水、火、風四大元素的和合。在《圓覺經》中,釋迦佛指出,「地大,以堅硬為性,如人身中之發毛、爪齒、皮肉、筋骨等均屬之。水大,以潤濕為性,如人身中之唾涕、膿血、津液、痰淚、大小便等均屬之。火大,以燥熱為性,如人身中之暖氣屬之。風大,以動轉為性,如人身中之出入息及身動轉屬之」。四大不調就是生病的別名。生病,佛門稱之為「四大不調」。《彌陀略解圓中鈔》中講,「地大不調,舉身沈重;水大不調,舉身胖腫;火大不調,舉身蒸熱;風大不調,舉身倔強」。
《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三云:「凡四大之身生病,悉由多食所起,或由勞力而發。」
外在的四大不調雖是致病的因素,但內在的貪、瞋、痴三毒是引發各種疾病的主因。《維摩詰經》說:「我現在所有的病,都是由於過去的妄想所造成的。……眾生因為執著了我相,所以才產生煩惱和疾病。」一切疾病的根本原因,來自我們內心攀緣外境所產生的妄念。
戒經:「不謗亦不嫉,當奉行於戒,飲食知止足,常樂在空閒,心定樂精進,是名諸佛教。」
兩漢崔瑗的《
座右銘》慎言節飲食,知足勝不祥。

2023-03-05
08:06
comments
No Rating

佛學與醫道 2

佛學與醫道(二)
佛法中提到,修菩薩道要向五明處學。五明中第一是「內明」。內,就是要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眾生的無明、煩惱,就是病,障蔽了智慧、慈悲,無法自見本具的佛性。所以,要知道病源,才能將病醫治好。人的病很多,地水火風四大不調,便會產生四百四種病,所以要先調身,身體調好了再調心,然後安禪靜慮,這是屬於內明。心當中清楚明白,做什麼事情都不迷糊,不論動靜閒忙都能作主,乃至於明心見性。不僅體悟到這念心,更進一步把這個調身調心的知識、方法傳授給大眾,使每一個人都能達到明悟心性的境界,這就是「內明」。
第二是外明,外明包含「聲明」,就是要懂得語言;其次要懂得科學,稱為「工巧明」;再其次還要懂得邏輯學,這是「因明」,也要懂得醫學,稱為「醫方明」,合起來就是五明。由此可知,佛法當中也講述到醫學,在佛典中,也有治療身病和心病的記載。
修習菩薩行,要能自利利他,利他就要有方便,醫學就是一種度眾生的方便。我們能夠把眾生生理上的病治好,愛護他、關照他,無形中就與他建立了良好的關係;進一步,用佛法來醫治他心理上的病,這樣身心都能得到最大的照護。由此無論佛法或醫道,在精神上都是慈悲、平等的,由此可知,醫學和佛法確實有很密切的關係!
《法句譬喻經‧卷一》
佛陀住世時,舍衛國中有一位已證得須陀洹果的須達長者,他的朋友好施不信佛法也不信醫生,生了重病癱臥在床,親友們勸他趕緊就醫,他卻執意不肯,還告訴親友:「我唯一的信仰就是日月神君,就算到死都不會改變!」須達長者聽他這麼一說,隨即勸他:「我皈依的導師是佛陀,既慈悲又有智慧,所有見到佛陀的人都會得到加持,獲福受益。你現在生這麼嚴重的病,也不知道何時痊癒,不妨請佛陀前來慈光加被,開示修行法門,病情或許能因此好轉。」終於,好施長者同意了須達長者的建議。
當天佛陀一進好施長者家門,便顯神通,全身放光,在慈光的攝受下,長者全身舒暢,歡喜地坐在佛前。佛陀慈悲地關懷長者的病情,詢問他信奉什麼神明及如何醫治疾病?好施長者回答:「我平日虔誠地供奉日月神君,但是生病以來卻沒有得到神君的保佑,病情一直沒有起色;再加上我忌諱看病吃藥,也不懂得誦經持戒、廣植福田,所以只能無奈地拖著病。」
佛陀向長者開示:「人生於世,有三種情況稱為橫死,不得善終。第一種是明明知道自己有病,卻不去看病醫治,活活等死;第二種是去看了醫生,治療過程中卻發生差錯,意外而死;第三種則是不相信別人的忠告、剛愎自用,違背因果,受報而死。況且,你的病情已經不是乞求日月神君保佑就能救治的,現在給你三個建議,如果能夠謹記在心,時時奉行,這輩子肯定平安吉祥。第一、生病乃是身體四大不調的結果,一定要看醫生吃藥調理;第二、奉行正法、遠離邪魔外道;第三、遵行賢聖者的教導,廣行善事,濟貧救窮。」
佛陀進一步提到:因果循環是亙古不變的真理,所以行善積福,生生世世常光明。一位真正的良師,能幫助眾生走上康莊大道,解除煩惱疑惑;也能夠使眾生尋回清淨的自性,受持佛法。聽聞殊勝的妙法,不但自己得益,眷屬朋友也能同霑法益;不僅今生受用,來世也有福報,多薰修就能開智慧。所以奉行佛法、遵行不悖,才能得到最究竟的安樂。

長者聽聞佛陀的說法後,心中所有的疑惑頓然消除,信受佛陀的指導,醫病吃藥,不昧因果法則,行善布施、修行正道,身心安樂自在,再加上精勤用功,最後證得須陀洹果。
正確的知見引領人們走向光明安樂的人生,反之,違背因果的作法卻會為自己招來更大的禍患。人生要想事事如意,就應在正確的因地上努力,能聽聞佛陀教法,依教奉行,實是無上福報。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2023-03-02
09:47
comments
No Rating

佛學與醫道 1

佛學與醫道(一)
在醫學界中,無論是醫師、護士、醫療相關人員、學者專家,都是一種醫護救人的工作,只要有人生病,就去醫治、關懷、救護。不但對人類如此,乃至於對動物都要本著愛護的心,發心醫治,使其重獲健康。因此,站在這個立場來看,醫道與佛法的精神非常吻合,都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慈悲。
佛法慈心廣大,醫療人員也是如此,不分種族、國家對於病人的照護一視同仁,因為醫生基於慈悲心來救護病患,受到社會大眾的尊敬。所以,不管到什麼地方都能獲得歡迎、肯定,即使在戰爭當中,敵人對於醫生也會特別禮遇。
同樣的,佛法也一樣受社會大眾的尊敬,因為佛法具有平等、慈悲的精神,沒有種族、國家的分別。不過佛法的慈悲更廣大,不但要醫一切眾生身體和心理的病,而且對於一切草木也同樣慈悲愛護。所以,從醫生為人醫病的慈悲來看,醫道與佛法完全是相同的。
《佛說醫喻經》
有一天,佛陀在舍衛國,與眾多比丘在一起。佛陀告訴比丘們:「你們應當要明白,世間上的良醫,如果能夠具足以下四種知病識藥的方法,就有資格稱為醫王。哪四種呢?一是識知某病,應用某藥;二是知病所起,隨起用藥;三是已生諸病,治令病出;四是斷除病源,令後不生。
什麼叫做識知某病,應用某藥?意思是,能透過症狀準確判斷是生了什麼病、適合用什麼藥物,對症下藥,讓病人得到安樂。
什麼叫做知病所起,隨起用藥?是說能找出疾病產生的原因—是因為風寒、或是受細菌感染、或是因痰而引起、或是因心病而導致、或是因為骨頭關節的原因、或是因為飲食導致,知道種種病因,針對病因,用適當的藥物治療,使病人得以安樂。
什麼叫做已生諸病,治令病出?意思是,對於已經產生的各種疾病,能知道治療的方式,譬如應該是從眼睛治療;或者鼻子有症狀,可能會用煙薰、或以水灌鼻、或從鼻孔引氣等方式治療;也可能採用嘔吐腹瀉,或全身攻汗的方式治療,乃至於從全身上下各部位治療。知道這些病可以通過身體哪些部位予以治癒,善用藥物來醫治,讓病人得以安樂。
什麼叫做斷除病源,令後不生?意思是,能知道疾病的病源,可以怎樣治療來斷除,就積極認真地治療,將病源斷除,使同樣的疾病不再復發,令病人身心得以安樂。
以上這四種就是知病識藥的四個方法。
佛陀就如同良醫一般,為世間眾生宣說四種無上的法藥。哪四種法藥?就是苦諦、集諦、滅諦、道諦。佛陀清楚知悉這四真諦法藥,並為眾生宣說,令眾生能因此而徹底斷除產生苦的根源;當產生苦的根源斷除,則世間上所有的老、病、死、憂、悲、苦、惱等種種苦也會永遠除滅。佛陀正是因為這個緣故,宣說這四種無上法藥,幫助眾生脫離種種苦。比丘們,就像轉輪聖王坐擁四兵而得如意自在,佛陀說的四聖諦也是如此。」
佛陀說完後,比丘們都心生歡喜,信受奉行。
萬事萬物不離因緣果報,病苦是果報的呈現,過去因,感現在果。知苦了苦,知道什麼是苦、造成苦的原因是什麼,從病源處斷,才能真正從苦中解脫。
佛陀是大醫王,慈悲宣說苦集滅道「四聖諦」法,目的在幫助眾生了脫生死、從苦中解脫。依循佛說的真理而行,從根本上下工夫,才能真正離苦得樂,改變命運。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歡迎加入淨覺苑Line官方帳號@924qegto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2023-02-27
08:37
comments
No Rating

如何改造命運 18

如何改造命運(十八)
成功掌握在自己手中,失敗也掌握在自己手中。佛法中提到,成菩薩、成魔是自己;生淨土、到地獄也是自己,都是我們這一念心使然。體悟到這一念心,時時安住在正念、善念,就是一條光明的道路,依此而行,人生會愈來愈有福報與智慧,身體也會愈來愈健康。
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水是指我們這念心。在這個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相互依存,是彼此依靠的關係;藉互助合作來達到富貴、成就因緣,所以彼此要知恩、感恩、報恩。現代有些人觀念錯誤,為了追求功利,人與人之間互相利用、打擊、自私自利,彼此障礙阻擾,因此引發許多糾紛、危難,這就是水能覆舟。我們把觀念建立在互相依存、互相幫助,成就彼此的事業、功德,這就是水能載舟。有了正確的觀念,人生就會充滿希望,愈走愈光明,到那裡都是淨土,都能吉祥平安。
《百喻經卷四》
過去,有一個人因為和他人結下怨仇,心懷瞋惱而終日愁憂不樂。旁人看到他總是愁眉不展,便問他:「你總是一付心事重重,愁憂苦悶的樣子,心當中是不是有煩惱痛苦之事?」
這人答道:「過去曾有個人,做了種種的事,傷害我、欺負我;讓我受到很大的逼迫與痛苦。每次回想到他對我所作的種種,總讓我咬牙切齒、恨入骨髓難以忘懷。只是依我現在的處境和力量,根本沒有辦法與他對抗。唉!這個深仇大恨,不知何時方能得報,只要想到這裡,就讓我愁憂瞋惱、寢食難安。」
聽了他的苦惱,旁人馬上想到一個法子,建議他:「有一個惡咒,可以幫你復仇,傷害對方。但是持這個咒有一個缺點,就是每持一次咒,在傷害對方之前,你自己會先受到傷害,所以你自己可要好好評估,是否要使用這個咒語?」
這人一聽到有可以報仇的方法,歡喜雀悅到簡直無法作主,不斷的說:「趕快教我、一定要教我;只要可以報仇,能夠傷害到那個人。不管我自己會受到何種傷害都沒有關係!懇求您教我吧!我一定要讓那個人生不如死……」。
世間的人也是如此,因為瞋怒的關係而做出種種作為,想要傷害他人,卻反被自己的瞋心所害,造諸惡業,最後再因所造惡業而墮地獄餓鬼畜生道,受苦無量。
「未及害彼,返自害己」佛法提到眾生以瞋報怨,因為瞋心失去理智造諸惡業,終將自食其果。因此世尊殷切告誡弟子:「瞋恚之害,則破諸善法,壞好名聞,今世後世,人不喜見。當知瞋心,甚於猛火,常當防護,無令得入。」善惡因果的必然性,是人生的真理,修善得善報,造惡的惡果。覺者體悟此理克己慈忍,善自守護真心,不因違逆因緣生瞋造業,進而慈悲一切利樂有情;人生自能愈走愈光明。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2023-02-23
07:52
comments
No Rating

如何改造命運 17

如何改造命運(十七)
因果是一種真理,這個世界上的點點滴滴、萬事萬物,都是因緣果報的呈現。因果是一種定則,不是迷信,不論科技發展到什麼程度,也無法離開這個原則。佛法所說的因緣果報,並不是要我們消極地坐在這裡聽天由命,而是一切要靠自己去努力,有因才有果,沒有因地的努力,絕對達不到想要的果報。
譬如在公司上班,不遲到、不早退,這就是因;每天工作都很努力、認真,這就是因;經常本著這樣的因地去努力,將來的事業一定會很有發展,這就是有因有果。在唸書的學生,不是等到考試時才拚命準備,而是在平時就要努力,不翹課、多複習、多聽、多寫、多記,能夠從因中去努力,將來考試的成績一定很好,此即因果相應。
《雜寶藏經.卷六(七六)七種施因緣》
佛陀為大眾開示有七種布施,可獲殊勝果報。
一是眼施,時常以慈悲、關懷之眼,對待父母、師長、沙門、婆羅門,而不以凶惡的眼神對待。這樣的布施,來世能得清淨眼;未來成佛,得天眼、佛眼,這是第一種布施的果報。
二是和顏悅色施,和顏悅色地對待父母、師長、沙門、婆羅門,不顯現出皺眉蹙額的面色神情。這樣的布施,來世能得端正相貌;未來成佛,得真金色身,這是第二種布施的果報。
三是言辭施,對待父母、師長、沙門、婆羅門,說柔和悅人的柔軟語,不說粗惡語。這樣的布施,來世能得辯才無礙,有所言說人皆信受;未來成佛,得四辯才(義無礙辯、法無礙辯、辭無礙辯、應無礙辯),這是第三種布施的果報。
四是身施,對父母、師長、沙門、婆羅門恭敬承迎禮拜。這樣的布施,來世能得端正色身,身相高大莊嚴,為人所敬重;未來成佛,身如高大的尼拘陀樹(今稱孟加拉榕),無人能見其頂,這是第四種布施的果報。
五是心施,雖然力行以上四種布施,但內心卻不溫和良善,就不能稱為真正的布施。以溫和良善之心、感恩恭敬之心深重供養,就稱為心施。這樣的布施,來世能夠得明了心、不癡狂心;未來成佛,得一切種智心,這是第五種布施的果報。
六是床座施,如果見到父母、師長、沙門、婆羅門,為他們鋪設床座,讓他們得以休息安坐,乃至於將自己的座位讓給他們坐。這樣的布施,來世能夠常得尊貴的七寶床座;未來成佛,得師子法座,這是第六種布施的果報。
七是房舍施,讓父母、師長、沙門、婆羅門可以在屋舍中自在地行住坐臥。這樣的布施,來世能夠受用自然而成的宮殿舍宅;未來成佛,能得諸種禪定及無量三昧功德屋宅,這是第七種布施的果報。
以上七種布施,能獲得如此殊勝之功德果報。
行菩薩道,度化眾生,布施為第一。佛陀所開示的七種布施,是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落實的布施善行。《法華文句記》云:「凡夫之人,一毫之善,徑成佛因。」時時懷著利益他人的心,放下人我的分別、比較,在待人接物的每個當下,以平等、清淨、歡喜的心,透過身、口、意成就佈施的善法,令眾生歡喜。如此不僅能擴展自己的心量,增長慈悲利他之心,更能利益他人,廣結善緣,自他兩利,成就布施的殊勝功德。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2023-02-19
08:10
comments
No Rating

如何改造命運 16

如何改造命運(十六)
智慧人人本具,心清淨、平靜就有高度的智慧。佛經中提到「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能成佛」,佛性就是我們的覺性,大眾聽法這念靈知靈覺的心性。假使這念覺性起了煩惱,做事情就會失去章法,看不清楚真實狀況。所以,佛法強調「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念心清淨,覺性彰顯,就能產生智慧。
做人做事有兩個原則:一個是修福;一個是修慧。懂得明辨是非善惡,博學多聞,更要知道檢討反省,安心、靜心、定心;朝這個方向努力,就是修慧。能夠修福、修慧就是菩薩行,世間法即是出世法。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佛法並非遠在天上,亦不是在西方,更不是將來到那裡去成佛才是佛法。佛法就在日常生活中,落實心念的觀照。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水是指我們的心水;水面風平浪靜,船就能平穩前進,順利到達彼岸。如果有了風浪,波濤洶湧,船不僅無法平穩向前,甚而可能翻船,連生命都會喪失。心水也是如此;心存善念,口說好話,身行善事,這一生就能愈走愈光明,這就是「水能載舟」。相反地,心裡總想投機鑽營、走旁門左道、偷騙詐盜、乃至於用巧取豪奪等方式得到財富,這種心念一定是愈走愈黑暗,為自己帶來災難,這就是「水能覆舟」。
《增壹阿含經.卷第三十七.八難品第四十二(六)》
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向比丘們開示: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在八種因緣下行布施,將獲得殊勝功德,是哪八種呢?一者,善於觀察適當的時節因緣而行布施。二者,以新鮮、清潔之物布施;不以污穢壞濁的物品布施。三者,自己親手奉施,不是差遣他人去做。四者,發了誓願廣行惠施,而無絲毫憍慢之心。五者,為求解脫而慷慨布施,不是期望受施者回報。六者,為求寂滅涅槃而布施,不是為求生天之福。七者,布施田地時,會選擇良田,不會施與貧瘠之荒地。八者,以布施之功德,普施一切眾生,不為求自身安樂而行施。比丘們!若善男子、善女人,具此知見而行布施,能獲此八種功德。
世尊進一步為大眾說偈:
「智者隨時施,無有慳貪心,所作功德已,盡用惠施人。
此施為最勝,諸佛所加嘆,現身受其果,逝則受天福。」
比丘們!想要得此善果,應當以此八事佈施,所得福報不可勝計,如獲甘露之寶,漸趣涅槃寂滅之果。是故比丘們!應當如是學習。
當時,在座的比丘們聞佛所說,皆歡喜奉行。
「因緣果報」是萬事萬法的定則,一切因果以「因心」為根本;如同佈施,就事相而言是善法,但因為佈施的因心不同,果報亦不相同。為此,佛陀開示八種正確的知見與作為,若能依教奉行,以清淨的身口意三業惠施,便能獲得殊勝功德。《大智度論》雲:「佈施之福,是涅槃道之資糧也。」發歡喜心、精進心、長遠心廣行佈施,最終定能離苦得樂,契悟菩提涅槃。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2023-02-16
08:13
comments
No Rating

如何改造命運 15

如何改造命運(十五)
心中有貪心、瞋心、癡心的煩惱就是塵垢,因為貪財、貪色、貪吃、貪睡、貪名,使這念心蒙塵,本具的智慧便無法彰顯。不貪,並非什麼都不要,而是取用本分該得的,譬如每月的薪水是辛勤努力所得,屬於份內之財,便不是貪。相反的,巧取豪奪份外之財就是貪,這種錢即使得到了,將來也會從其它地方失去。因果通三世,過去因,現在果;現在因,未來果。想要富貴、功名利祿,一定要從因上去努力;因,沒有別的,就是惜福、修福。
人必須要有福報;有福德的人,賺來的錢什麼人也偷不走。沒有福德,即使很會賺錢,什麼也保不住。人的福德不同,看到外面的境界也不一樣。佛經裡記載,有兩個朋友經過一片山林,走在前面的人看到樹上有一條蛇,就趕快逃開了。後面這個人看到的卻是一串錢吊在樹上;沒有福德的人,連錢都看成是蛇。古德也講:「運去金成鐵,時來鐵似金。」時節因緣具足,做什麼事情都是一帆風順;時節因緣過去了,做任何事情都不順利。因此,平時要廣修福德與智慧,福慧具足,做任何事都容易成就。
《增壹阿含經.卷十九.等趣四諦品第二十七》
過去,佛陀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止住時,曾為大眾開示:「善信檀越發心布施時,有四件事能具備布施的功德。哪四件事呢?一、選擇適當的因緣,不在不適合的情況下佈施。二、以至誠心親自供養布施,不假他人。三、所施之物是潔淨的。四、布施的心是清淨的,不故意給予粗俗鄙劣之物。如此端正自心行善布施,就能獲得殊勝的布施功德。
佈施時,若能觀照這四件事,就能獲得不可思議的福報,以至誠心布施的功德,所得之福無量無邊,就像海水不可計量,即便虛空也不能容受;乃至於從布施的因緣中斷除煩惱,得解脫自在。所以,善男子、善女人在行善佈施時,應具備這四件事。」大眾聽了佛陀的開示後,皆法喜充滿,信受奉行。
一日,阿那邠邸長者來拜見世尊,頂禮佛足後,坐在一旁。世尊問他:「長者!你還是常常布施行善嗎?」長者稟白:「雖然目前並不富裕,但一如往昔常行布施,只是所布施的飲食較粗陋,沒有辦法很豐盛。」
世尊說:「長者!布施之時,不論所施之物是好、是醜,是多、是少,如果沒有誠心,也不發願迴向,甚至對行善的功德沒有信心,如此布施所得果報,未來所生之處也得不到好食;即使生活舒適也無心享受;有好衣裳也不喜歡穿著;擁有良田、產業也不善經營;覺得所受用的五欲甚為乏味;縱使有奴僕、隨從也不會順服聽話。為什麼呢?正是因為布施時沒有用心,因此善果並不圓滿。所以,在布施時,不論所施之物是好、是醜,是多、是少,如果能夠一心至誠,沒有任何分別計較,如此,不但能遠離不好的果報,將來所生之處,飲食自有、財富具足、種種享用稱心如意,奴僕、隨從都非常順從受教。這正是因為發歡喜心、至誠布施的緣故。」
世尊進一步舉例:「很久以前,有一梵志名為「毘羅摩」,非常富有,家中真珠、琥珀、硨磲、瑪瑙、水晶、琉璃等財寶盈滿,為人樂善好施。他會用八萬四千個銀缽盛滿碎金布施,或用八萬四千個金缽盛滿碎銀布施;有時施與八萬四千個金銀澡罐,有時布施八萬四千頭牛,且以金銀包覆牛角;有時布施八萬四千玉女,或者布施八萬四千臥具,都是文繡華美的上好毛毯;有時布施八萬四千衣裳,或布施八萬四千龍象,亦以金銀裝飾其身;有時布施八萬四千匹馬及金銀製的馬鞍、勒繩等配備;有時布施八萬四千輛車,甚至布施八萬四千房舍;或是在四處城門行布施,若人需要食物就給食物,需衣則予衣,無論衣被、飲食、床、臥具、醫藥,一切悉皆行施捨。
長者!毘羅摩雖行大布施,卻不如造一房舍布施道場、四方僧眾,若修此福不可計量;再者,毘羅摩的大布施,及供養道場房舍的功德,又不如受持三皈依的功德,因為皈依佛、法、聖眾的福德不可計量;然而,毘羅摩的大布施、供養道場房舍及受持三皈依,又不如受持五戒的福報廣大;但是,毘羅摩的大布施、供養道場房舍、受持三皈乃至五戒的福報,又不如生起慈愍眾生之心,慈愍眾生的福德益發廣大無邊。
「長者!即使像毘羅摩行大布施、供養道場房舍、受持三皈、五戒乃至彈指之間慈愍眾生之無量福德,又不如不起貪著世間愛樂的心福德廣大。毘羅摩所做的布施功德,我盡能證明;乃至供養道場房舍、受持三皈、五戒、彈指之間慈愍眾生、不貪著世間種種愛樂等,如是福德我悉知悉見。」
「當時做種種大布施、大供養的毘羅摩正是我的過去生。從過去久遠以來,所做種種功德,皆因深信因果,信心堅固不動搖,於布施時不執著財物、功德。所以,長者!若行布施時,不論所布施的物品是多、是少,是好、是醜,只要以恭敬、至誠、歡喜的心來布施,不起貪愛執著,親自布施不假他人,發願將布施功德平等迴向,以後必當受福。長者如此學習、實踐,一定能獲無窮的福報與功德。」阿那邠邸長者聽聞佛所教化,歡喜奉行。
「布施」的功德不在於所施之物的價值,而在於發心是否恭敬、真誠、清淨、歡喜。從世尊循序漸進的功德計量中瞭解,修布施度亦須具足般若波羅蜜:由布施財物、僧舍,進而受持三皈五戒,乃至於修一切善無有執著,了達三輪體空之理,由人天福報,進一步成就不生不滅的真功德。
如《佛說四十二章經》施飯轉勝所說:「飯千億三世諸佛,不如飯一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這念清淨心為諸佛之本,將有漏福田轉為無漏功德法身,如此髮長遠心、發精進心修善積福,必能斷除一切煩惱羈絆,得大解脫。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2023-02-12
14:16
comments
No Rating

如何改造命運 14

如何改造命運(十四)
人生除了修福,還要修智慧。有福報、有財富,如果不知妥善運用,花天酒地、吃喝玩樂,造作惡業,雖然有錢反而容易招致墮落。社會上有些寵物,主人每天抱著牠,替牠打扮、送牠到美容院,生活得比一般人還優渥。但是,終究還是畜生道的眾生,雖然前世修福報,卻沒有智慧辨別是非,因此造作惡業而墮落。所以,修福還要修慧,有智慧才能妥善運用福報,增長福德、避免墮落。
智慧和知識不同,知識是透過學習得來,經過不斷增加累積而成就,例如科技、天文、地理……等專業就是知識。而智慧是本具的,非從外得;時時檢討反省,看看心當中有沒有過失?有沒有貪心、瞋心、癡心、慢心?如果有就改正,慢慢轉化自己的習氣,使這念心像止水一樣平靜,像鏡子一樣沒有塵垢,本具的智慧就會現前。
《天尊說阿育王譬喻經.卷第一》
過去世尊與眾多弟子都是靠著雙腳,一步一步邁向弘法之路,沿途隨緣教化無數。一日正好走到河邊,佛陀便請隨行弟子取約一拳頭大的石頭,投入水中,並問弟子:「石頭是浮在水面上,還是沈入水中呢?」弟子回答:「石頭沈入水底。」世尊則說:「石頭會沈入水中,是因為沒有任何的善因緣故!」
佛陀又取一闢方三尺的石頭著於水面上,並與弟子經此石頭渡至河的對岸,不僅順利到岸,石頭也沒有因為承載眾人渡河而沾濕一角,眾多弟子見到此景像感到非常奇怪,於是一心恭敬合掌長跪請問佛陀:「是什麼緣故,石頭可以浮在水面上令人渡河,且不被浸濕呢?」世尊回答:「有善緣故!」弟子接著問:「什麼是能讓石頭成為渡船的因緣呢?」世尊藉此為喻,進一步開示:「得遇善師,可以令我們免受沈淪之苦;若遇惡師,則行諸惡事而無法遠離眾禍。」世尊以此警示弟子及後世之人,不可不慎。
經云:「善知識者,猶如橋樑,能令超度諸有流故。」《溈山警策》亦雲:「親附善者,如霧露中行,雖不濕衣,時時有潤。狎習惡者,長惡知見。曉夕造惡,即目交報,歿後沈淪。」修行學佛應當遠離惡知識、親近善知識,否則易落於盲修瞎練,走錯路、走遠路。唯有對佛法生起正信,依止善知識化導正見,啟發清淨自性,常行正道,如是堅持依教奉行,一路直趨菩提涅槃道,修行一定能夠有所成就。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2023-02-08
08:59
comments
No Rating

如何改造命運13

如何改造命運(十三)
命運要靠修福修慧、從因緣果報上來改變。有些人以為改變方位、風水或名字就可以改命。但是,如果這樣就能改變命運,那麼看相算命的人為什麼不能改變他自己的命運?如果改個名字可以富貴,那麼改名字的人早就富貴了。看相是一種哲學,也是一種經驗,因為相隨心轉,面相能顯現一個人的內心。所以,心念轉變才是最重要。
唐朝有一位聖僧一行禪師,懂得看相、算命,開悟以後曾講過幾句話:「七尺之軀不如一尺之面,一尺之面不如三寸之鼻,三寸之鼻不如一念之心。」他講,一個人的身高不代表富貴貧賤,反倒是一尺之面可以看出這一生的命運,但是三寸之鼻更能看出一生的富貴貧賤與壽命長短;而三寸之鼻不如一念之心,心才是最重要,一個人念頭的正、邪直接影響整個人生,左右自己的命運。
明白這個道理,人生就找到一條光明大路。無論在公司、家庭、道場及任何生活場所,都可以本著修善積福及惜福這兩個原則來做,福德越來越多,福上加福,始終是無有窮盡。
《大莊嚴論經.卷第十五(八八)》
曾聽說有兩個女子,都得到庵羅菓。其中一位是吃完果肉但不留果實內的種子,另一位則把庵羅菓中的種子留下來。這一位留種子的女子,覺得庵羅菓很甜美,於是就把種子種在良好的田地中,依時灌溉,就長出很多甜美的果實。就好像世間人,以善為根本,多修善業,就會獲得善的果報。而那位吃完果子,而不留種子的女子,就像不懂善業的人,不知積累修造善業,而等到一無所獲,才心生悔恨。遂說偈言:
「如似得菓食,竟不留種子,後見他食菓,方生於悔恨。
亦如彼女人,種子種得菓,復生大歡喜。」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來果,今生作者是。」因果是一切世間萬事萬物運作的定律,所謂「坐而言,不如起而行」,不必羨慕別人今生為何有種種善果。重要的是,相信「如是因,如是果」,從現在開始積極努力種善因,在因地上落實身口意三業清淨,廣修善法,淨化心靈,善緣成就,就能夠事事順利,圓滿光明的人生。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2023-02-06
06:16
comments
No Rating

如何改造命運12

如何改造命運(十二)
唐朝有一位宰相叫裴度。當年,正準備考進士時,遇到一位相士對他說:「你縱理紋入口,不用去考了,一定考不上的,即便考取了,將來也是會餓死。」裴度深信佛法,相信一切都有因果。一天他到寺裡去燒香、拜佛,拜完以後就到涼亭休息。看到涼亭的石桌上有一條玉帶,這條玉帶非常名貴,應是朝中官員所佩帶之物。裴度想,失主一定很焦急,就坐在涼亭裡等失主。過了許久,有一位婦人哭哭啼啼的來到涼亭,慌張地四處尋找。裴度問婦人是否掉了什麼東西?婦人回答:「我把一條玉帶放在涼亭裡,休息一陣子之後,因為忙著趕路,忘了玉帶;走了十多里路才想起玉帶還在涼亭,這條玉帶對我和家人是很重要的!」原來這位婦人的先生在朝為官,被人誣告入獄,這條玉帶可以平反冤獄,救一家五口人的生命。裴度聽了緣由,確認婦人是失主,就把玉帶還給婦人。
幾天後,裴度又巧遇那位相士,相士驚訝的說:「你的相完全改變了,一定是累積了許多陰德,將來必定福祿具足,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不久,裴度進京考試,中了進士,後來果然官居宰相,年享上壽。由於一念慈悲,修善積褔,因而改變一生的命運。這就證明佛法所說,命運是可以改變的,但是要靠自己,而不是靠別人。
宋朝的范仲淹,曾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確實做到了。他還是窮秀才的時候就存有救世濟人之心,後來他做了宰相,便把俸祿全部拿出來購置義田,贍養了三百多貧寒人的生活。他念念在利益天下大眾,不願自己一家獨得好處。他買了蘇州的南園作為自己的住宅,後來聽見風水家說「此屋風水極好,後代會出公卿」。他想,既然此屋風水能使後代顯貴不如改為學堂,使蘇州人的子弟在此中受教育,那麼多數人都會興發顯貴,豈不是更為有益?於是立刻將房子捐出來作為學堂。范仲淹出將入相幾十年,家用極為節儉,所得的俸錢都做了布施救濟之用。上天的回報是深厚的,不但他的四個兒子都做了宰相公卿侍郎,個個道德崇高,而且范家的曾孫輩也極為發達,賢達顯貴綿延不絕傳了數十代的子孫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2023-02-02
06:04
comments
No Rating

如何改造命運11

如何改造命運(十一)
相是過去的業因所成就,從相上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福報;假使過去沒有修,也可以從現在開始努力,不但能改變命運、福報,也能改變相貌。
在歷史上有三個人縱理紋入口,分別是鄧通、周亞夫與裴度,照理說這三個人都應該餓死,可是前面兩個人餓死,裴度並沒有餓死。
漢朝的鄧通,官居上大夫,經常隨伺在漢文帝旁邊。鄧通是個佞臣,專門討好漢文帝,很受皇帝寵幸。某天,一位相士告訴鄧通:「您的縱理紋入口,將來會因貧窮飢餓而死。」鄧通就跟漢文帝報告此事,漢文帝回答:「餓不餓死的權利在我,我讓你富貴你就富貴,我讓你餓死你就餓死。」於是,漢文帝將四川的銅山封賞給鄧通。這座山出產銅礦,鄧通就用銅來鑄錢、流通,可以說是富甲天下。
漢文帝駕崩以後,他的兒子漢景帝繼位,漢景帝知道鄧通是個奸臣,所以登基後頒布了只有國家才能鑄造錢幣的法令,以鄧通造銅錢中飽私囊,觸犯國法的罪名,沒收鄧通所有財產,免去官職,將其關進監牢,而且不供給三餐,鄧通就活活被餓死了。
第二個是周亞夫,他是很有才能的一個大臣,當時皇帝忌妒他的名望與才德,甚至擔心他將來會篡奪皇位,於是,以莫須有的罪名,將他關到監牢,不久,周亞夫即因絕食而死。
周亞夫,
漢朝軍事家,在七國之亂中,他統帥漢軍,三個月平定叛軍。周亞夫是周勃的兒子,年輕的時候曾經做過河內郡太守,當河內太守時,被封為君侯的天下聞名女相士許負替他算命、看面相,說:「三年以後,您被封為列侯;封侯八年後就會出將入相,秉持國政,極其尊貴,大臣之間沒有比得上您的;但再過九年,您會餓死。」亞夫覺得許負胡說八道,笑著說:「臣的兄長周勝之已世襲父親的侯爵了,就算兄長死了,也是兄長的兒子繼承,怎麼是我封侯呢?而既然如您所言可以極其尊貴,又怎麼會餓死呢?請您對我指出原因吧。」許負指亞夫的嘴說:「您嘴巴旁邊有橫紋,這是被餓死的面相。」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2023-01-30
06:57
comments
No Ra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