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緣果報與命運之介說

佛學與醫道6

佛學與醫道(六)
醫病必須先了解疾病的根源,才能發揮醫療的功效,如果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只是治標並非治本。醫生面對病人,要瞭解疾病的根源從何而來?就要透過望、聞、問、切來了解病因。什麼因與緣相遇會產生何種作用?是相反的?或加成的?以醫學的方法來研究、分析,知道了以後對症下藥,才能發揮醫療的功效。

科學對於物質的研究與分析,通常是根據現在可見的結果來觀察,並不能追溯到前生去分析、研究。而佛法對於病因的觀察,還包含了過去生,並非僅有現在所呈現的結果。

佛法對疾病的成因,除了現世生理、心理因素的探討,還有業報的影響。所謂「業」,包含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因緣果報。由於過去造了業,業障現前就要受病苦,即使運用藥物也不易醫治。唯有從因果中努力,反省檢討、懺悔;消業、轉業,才是最究竟的治病方法。
我們來此世間是隨業受身,依因感果,此身不實,四大假合所成。有病要知是五陰幻報,古云「有病方知身是苦」。然當知病苦與身不相捨離,病是身生,身為苦本,苦乃身受,世人皆知。應了知病源何起?苦因何在?再施以療養之法。
病之所起,起於四大不調;四大之身,因欲望有;欲自愛生;愛由心起。這念真心一念未動以前,清淨本然,身尚不有,何況病苦?一念既動之後,從真起妄,依妄惑(妄心愛也),造妄業(過去欲也),依妄業,受妄報(現在身也,老病死苦)。此身病苦世人皆知,而心病大苦眾生罔覺。身病若得醫藥之力、療養之法,可望痊癒;而心病非假如來之教、修持之功,無由調治。
心病?輕病法執,執諸法為實有;重病我執,執五陰(即內外身心)為實我。依此我、法二執之心病,起惑造業,感報受身,而為眾苦所集。
圓覺經云:妄認四大為自(我也)身相,妄認六塵緣影(意識也)為自(亦我也)心相。認此身心以為實我,是為我執。不了四大本空,身如幻化;六識非有,心同影像。身心尚不可得,我相何從安立?非我執我為妄執,非我認我為妄認,世間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猶如空華,病目妄見,亦如夢境,迷心妄現,何嘗實有?因眾生在長夜大夢之中,翳病深重之時,無中見有,妄執為實,是為法執。
我法二執根於心,即為心病,而為諸病之根源,眾苦之本因。佛為無上大醫王,善知眾生身心二病,故為說我法二空之法藥而療養之,則藥到自可病除矣。若眾生不肯依法修觀,雖有良藥,無益於病。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2023-03-16
10:53
comments
No Rating

佛學與醫道 1

佛學與醫道(一)
在醫學界中,無論是醫師、護士、醫療相關人員、學者專家,都是一種醫護救人的工作,只要有人生病,就去醫治、關懷、救護。不但對人類如此,乃至於對動物都要本著愛護的心,發心醫治,使其重獲健康。因此,站在這個立場來看,醫道與佛法的精神非常吻合,都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慈悲。
佛法慈心廣大,醫療人員也是如此,不分種族、國家對於病人的照護一視同仁,因為醫生基於慈悲心來救護病患,受到社會大眾的尊敬。所以,不管到什麼地方都能獲得歡迎、肯定,即使在戰爭當中,敵人對於醫生也會特別禮遇。
同樣的,佛法也一樣受社會大眾的尊敬,因為佛法具有平等、慈悲的精神,沒有種族、國家的分別。不過佛法的慈悲更廣大,不但要醫一切眾生身體和心理的病,而且對於一切草木也同樣慈悲愛護。所以,從醫生為人醫病的慈悲來看,醫道與佛法完全是相同的。
《佛說醫喻經》
有一天,佛陀在舍衛國,與眾多比丘在一起。佛陀告訴比丘們:「你們應當要明白,世間上的良醫,如果能夠具足以下四種知病識藥的方法,就有資格稱為醫王。哪四種呢?一是識知某病,應用某藥;二是知病所起,隨起用藥;三是已生諸病,治令病出;四是斷除病源,令後不生。
什麼叫做識知某病,應用某藥?意思是,能透過症狀準確判斷是生了什麼病、適合用什麼藥物,對症下藥,讓病人得到安樂。
什麼叫做知病所起,隨起用藥?是說能找出疾病產生的原因—是因為風寒、或是受細菌感染、或是因痰而引起、或是因心病而導致、或是因為骨頭關節的原因、或是因為飲食導致,知道種種病因,針對病因,用適當的藥物治療,使病人得以安樂。
什麼叫做已生諸病,治令病出?意思是,對於已經產生的各種疾病,能知道治療的方式,譬如應該是從眼睛治療;或者鼻子有症狀,可能會用煙薰、或以水灌鼻、或從鼻孔引氣等方式治療;也可能採用嘔吐腹瀉,或全身攻汗的方式治療,乃至於從全身上下各部位治療。知道這些病可以通過身體哪些部位予以治癒,善用藥物來醫治,讓病人得以安樂。
什麼叫做斷除病源,令後不生?意思是,能知道疾病的病源,可以怎樣治療來斷除,就積極認真地治療,將病源斷除,使同樣的疾病不再復發,令病人身心得以安樂。
以上這四種就是知病識藥的四個方法。
佛陀就如同良醫一般,為世間眾生宣說四種無上的法藥。哪四種法藥?就是苦諦、集諦、滅諦、道諦。佛陀清楚知悉這四真諦法藥,並為眾生宣說,令眾生能因此而徹底斷除產生苦的根源;當產生苦的根源斷除,則世間上所有的老、病、死、憂、悲、苦、惱等種種苦也會永遠除滅。佛陀正是因為這個緣故,宣說這四種無上法藥,幫助眾生脫離種種苦。比丘們,就像轉輪聖王坐擁四兵而得如意自在,佛陀說的四聖諦也是如此。」
佛陀說完後,比丘們都心生歡喜,信受奉行。
萬事萬物不離因緣果報,病苦是果報的呈現,過去因,感現在果。知苦了苦,知道什麼是苦、造成苦的原因是什麼,從病源處斷,才能真正從苦中解脫。
佛陀是大醫王,慈悲宣說苦集滅道「四聖諦」法,目的在幫助眾生了脫生死、從苦中解脫。依循佛說的真理而行,從根本上下工夫,才能真正離苦得樂,改變命運。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歡迎加入淨覺苑Line官方帳號@924qegto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2023-02-27
08:37
comments
No Rating

如何改造命運 10

如何改造命運(十)
佛法是不看相、也不算命,但是「相」與佛法也有關係。譬如說佛有三十二相,佛陀的相好,是過去修善積福成就的果報;一般人只要有其中一相,福德因緣一定非常俱足。佛的鼻相莊嚴,鼻高且直,有許多人為了讓自己的鼻子高挺,去開刀動手術、去隆鼻,雖然也鼻相莊嚴,可是那是人為的,不是修善修出來的;也有人喜歡割雙眼皮、整容,用種種人為的方法改變外觀,但因為不是自然福德成就的,就有許多副作用。
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都是修善法得來的,所謂相由心生,佛陀不但相好莊嚴,而且福慧具足。一般人重視相貌,只圖表面好看;仔細觀察,有些人相貌很好,這一生卻不一定有福報,煩惱也很多,這是因為心中沒有善法,平時未能廣修福慧;即使相貌美好,也沒有福報可以享用。所以,人生必須修善才能改變命運。
佛法告訴我們一方面要修善,二方面要檢討、反省,使自心清淨、慈悲、柔軟,即便相貌不好,但是具有親切、和藹、高貴的氣質,也會成就好的助緣,這要靠我們自己努力,從內心改變自己。
明武宗正德初年,安徽商人王善到四十歲還沒有兒子。有個看相的高人,看人的禍福非常準確。他一看見王善就憂愁地說:「你還沒有兒子吧?」王善說:是的。」看相的高人說:「你不但會沒有兒子,而且到了十月,更有大災難。
王善認為他的話很靈驗,急忙到蘇州去收取財貨,然後回去。
當時正值梅雨季節,河水猛漲,不能行船,只得暫時住在客店內。到晚上時,天空放晴,他到河邊去散步,看見一個少婦投河自盡,。他馬上呼叫漁船,說:「誰能救起這個人,我出二十兩銀子。」船夫紛紛去救,終於把少婦救了起來。他便把二十兩銀子給了船夫。
王善問少婦為什麼要尋短見,少婦回答說:「我丈夫外出做工,我在家中養了一頭豬,準備用來償還田租。昨天把豬賣了,不料收的錢全是假銀子。既怕丈夫回來責罵我,再加上家中貧困,就不想活了,因此便投河自尋短見。」王善非常同情她,問一他頭豬值多少錢後,便給了她雙倍的錢。

少婦回家時,在路上遇到丈夫,便哭著把這件事告訴了他。丈夫非常懷疑。晚上,夫妻倆一起到旅店去找王善,想問個究竟。到旅店時,王善已經關門睡覺了。丈夫叫妻子敲門。王善問是誰,回答說:「我是今天投河的那個女人,特來致謝。」
王善厲聲說:「你是個少婦,我是個孤身的外鄉人,晚上怎麼能隨便見面呢?快快回去!如果一定要來,明天早晨與你丈夫一同來。」
丈夫的疑惑一下子便消除了,誠懇地說:「我們夫婦都在這裡。」王善便披上衣服起來。當他剛剛走出房門時,只聽房中「轟」地一聲。他們驚慌地進去一看。原來店房的後牆因久雨而倒塌,床鋪已被壓得粉碎。他這時如果不起床,肯定要被壓死。這對夫妻感嘆不已,道謝後便離去了。
王善在回家的路上,又遇到那個看相的高人。他一見到王善就驚奇地說:「你滿臉陰德相,一定是做了有大陰德的事情。不僅免除了災難,而且將獲得不可限量的福報。」後來王善果然一連生了十一個兒子,其中有兩人登第。
王善一直活到九十八歲才去世。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2023-01-26
08:31
comments
No Rating

如何改造命運9

如何改造命運(九)
累積福德的方法有兩種,一個是開源,一個是節流;節流是日常所需儘量不浪費,開源是要積極修善法,就能有好的助緣。而上班族要怎麼做才能修福德?舉例來說,公家的東西就要用於公務,大部份人會忽略公司團體的電話,無論是公事、私事都使用,這就錯了;談論公事,是正當的,不會減損自己的福報,如果假公濟私、講私人的事,就是在耗損自己的福報,因為這在無形中犯了偷盜戒,盜用公家的時間、用具、電話費及其他資源。佛經講,偷盜的果報是將來貧窮下賤;打電話是一件小事,一通電話沒有多少錢,但是日積月累就很可觀了。如果換個角度來看,這正是修福、修德的機緣,注意自己的行為,不浪費公帑,就能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累積自己的福德。
又如,上班工作的時間,假設是八小時,這八小時是否認真做事?有沒有挪用部分時間辦私事?有沒有遲到、早退?時時反省對工作是否盡心盡力、認真負責,就是布施了個人的時間、體力、智慧給公司,這些都是自己所修的福報。
惜福,就是愛惜自己的福報;修福,就是開創自己的資源。明白這個道理,在做人做事上就找到了方向,日常生活能夠落實,任何地方都是道場、都是佛法、都能修行。
弘一大師是當代著名的律宗大師,他的惜福思想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我們即使有十分福氣,也只好享受三分,所餘的可以留到以後去享受。」弘一大師有一年在廈門南普陀寺給出家人作開示時,勸他們「發大心」,以各人自己的福氣,「佈施一切眾生,共同享受,那更好了」。
弘一大師認為,我們縱有福氣,也要加以愛惜,切不可把它浪費。為什麼呢?「末法時代,人的福氣是很微薄的,若不愛惜,將這很薄的福享盡了,就要受莫大的痛苦,古人所說'樂極生悲',就是這意思啊!」弘一大師小時候,看見父親請人寫了一副大對聯,錄清朝劉文定公的句子,高高地掛在大廳的抱柱上。上聯是「惜食,惜衣,非為惜財緣惜福」。他哥哥時常教他念這句子,念熟了,以後凡穿衣或飲食,都十分注意,就是一粒米飯,也不敢隨意糟掉。弘一大師的母親也常常教他,身上所穿的衣服要時時小心,不可損壞或污染。他母親和哥哥怕他不愛惜衣食,損失福報以致短命而死,所以常常這樣叮囑著他。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2023-01-23
07:27
comments
No Rating

如何改造命運 8

如何改造命運(八)
歷史上有很多修善改變命運的記載,證明人能夠修善積福,一定是功不唐捐。
佛法中提到,修善有積極與消極兩方面;積極的修善法是開源,消極的修善就是惜福、節流。惜就是愛惜,譬如一個人有五百萬台幣,假使每天吃喝玩樂、追求現代享受,很快就會耗盡這些錢財,以後的歲月為了維持生活,可能就會衍生種種問題。但是,如果能夠節流、節省花費,這五百萬就可以用很久。
人的福祿壽是過去的努力,過去種因,現在受果;這一生能享用一百萬、五百萬、一千萬,是過去修善積福累積下來,那是與生俱來,一般人說先天所帶來的。所以,要改變命運,要靠自己現在的努力,才能改變未來的果報。如果不知努力,這一生只能隨著因緣果報流轉;想要改變自己的命運,現在就要從惜福、修福做起。
虛雲老和尚開示:
「修慧必須明理,修福莫如惜福。」意思是修慧參禪一定要明白道理,道理就是路頭。如果想參禪用功,但是路頭摸不清楚,對參禪的道理未能領會,那麼工夫便很難用得上了。
所以古人說:「修行無別修,貴在識路頭;路頭識得了,生死一齊休。」至於惜福,出家人在情理上哪裡有錢來養福呢。其實「造福莫如惜福」,那就是要自己珍惜生活上的一切福德因緣。他經常訓誡我們年青的一代說:「你們要惜福啊!你們現在能遇到佛法,到我這裡來修行,可能是過去世栽培了一點福報。但是你們若不惜福,把福報享盡了,
就會變成一個沒有福報的人。猶如你過去做生意賺了錢,存放在銀行裡。如果現在不再勤奮工作賺錢,只顧享受,
把銀行的儲蓄全部花光了,那麼再下去便要負債了。」
 
如果沒有福德,無論修那一種法門,都會有種種的障礙
「禍福無門,唯人自招」,一個人命運的好壞,與您平常自心的善惡與積德結緣有關。修善積德,就是為自己創造善因善緣、獲福滅罪的機會。禍稔(ㄖㄣˇ)惡盈,就是為自己造作惡因惡緣、輪迴受苦的因緣。
北宋《司馬溫公家訓》云:「積金以遺子孫,子孫未必守,積書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讀。不如積陰德於冥冥之間,為子孫長久之計。」,陰德就如播種,只要播土下種,就不怕將來沒有收成的機會。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2023-01-19
07:08
comments
No Rating

如何改造命運 4

如何改造命運(四)
「過去因,現在果;現在因,未來果。」佛法不但是真理,而且是真理當中的真理。生命是無窮盡的,人不是只有一生一世,這一生的努力不僅造福這一生,還有來生、還有生生世世。如果認為人只有這一生,就顯得鼠目寸光,淺視短見。
佛的智慧廣大圓滿,洞悉一切因緣;能觀察到過去、現在、未來。人人都有佛性,所以,要有佛的智慧並非遙不可及,只要深入佛法,從生活上實踐佛法的道理,必定能有所成就。
了解佛法後就知道,人有過去、現在、未來。在無限的時間當中,我們的生命是很長的,有這種認知的人絕對不會自尋短見,因為知道人並非死了即一了百了。而且,生命的空間也很廣大;佛經裡面講,東西南北上下、十方世界,都在我們這念心當中。生命的時間、空間是如此延伸和廣大,能夠體悟到生命的無量,心就能得到自在。
參考:
因果是通於過去、現在與未來的,算命能夠準確,是過去所造的業有跡可尋,今世才受到牽引。但對修行人來說,命是不太準的。算命為什麼會準確呢?主要是因為人們大都隨「業力」而轉,並無法主宰自己。修行人他能夠主宰及運用自己有限的生命,這就叫做「運命」
有一位武士向白隱禪師問道。 武士問:「天堂和地獄有什麼區別?」
白隱反問:「你乃何人?」 武士答:「我是一名武士。」
白隱聽後笑道:「就憑你這粗魯之人也配向我問道?」
武士勃然大怒,隨手抽出佩劍,朝白隱砍去:「看我宰了你!」
眼看佩劍就要落在白隱頭上,白隱卻不慌不忙輕聲說道:「此乃地獄。」
武士猛然一驚,然後若有所悟,連忙丟棄佩劍,雙手合十,低頭跪拜:「多謝師傅指點,請原諒我剛才的魯莽。」白隱又微微說道:「此乃天堂。」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2023-01-04
06:32
comments
No Rating

如何改造命運 3

如何改造命運(三)
佛法講,不但要修福德,還要修智慧。一般人會認為有吃、有住、有玩就夠了,為什麼還要修智慧?智慧就是正知正見,假使有福報卻沒有智慧,就不知道如何去運用福報、累積福德,福上增福。社會上也有一些很富有、卻缺乏智慧的人,他們以放縱的方式在享用福報,拚命地追求,甚至於造業、犯法。事實上,就算是逃避了法律,僥倖得到了財富,最後還是沒有好結果。從這個角度來看,智慧非常重要。有錢時,知道運用錢財修善法,去培福、造福,不斷地累積福德資糧;有權勢,就要會用權,以權勢造福社會、利益大眾,這就是修善積福。反之,如果運用權利胡作非為,就是在造惡業。
所以佛法告訴我們,一方面要修善法,廣集福德因緣;二方面要修智慧,知道明辨是非。掌握住這兩個原則,人生就會越走越光明,越來越有福報。如果不知廣積福德,也沒有智慧分辨對錯,一定會遇到許多障礙。無論從歷史人物的遭遇,或是社會上種種現象,都是如此。佛法是人生的真理,依照這個真理去做,做一分得一分,做十分就得十分;如果違背這個真理,到處造作惡業,最後終會自食惡果。
  一位在山中修行的禪師,有一天夜裡,趁著皎潔的月光,他在林間的小路上散完步後回到自己住的茅屋時,正碰上個小偷光顧,他怕驚動小偷,一直站門口等候他……
小偷找不到值錢的東西,返身離去時遇見了禪師,正感到驚慌的時候,禪師說:「你走老遠的山路來探望我,總不能讓你空手而回呀!」說著脫下了身上的外衣,說道:「夜裡涼,你帶著這件衣服走吧。」
說完,禪師就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著頭溜走了。
禪師看著小偷的背影,感慨地說:「可憐的人呀,但願我能送一輪明月給你!」
第二天,溫暖的陽光融融地灑照著茅屋,禪師推開門,睜眼便看到昨晚披在小偷身上的那件外衣被整齊地疊放在門口。禪師非常高興,喃喃地說道:「我終於送了他一輪明月……」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2023-01-02
06:32
comments
No Rating

如何改造命運 2

如何改造命運(二)
中國人常說,福祿壽三星高照。祿就是官位、爵位、職位,有官位的人就稱為有祿位,執事便是一種祿位。福是生活的經濟能力,生活所享用的種種都是福報。壽,壽命要長遠,身體要健康,這就屬於壽。福祿壽齊全,能有這三樣就很歡喜了。現代的人覺得福祿壽還不夠,還要加一個喜,要多生貴子才是喜,都是在歡喜當中也是喜,能雙喜臨門就更喜。而這些都要靠我們平常努力,因為這是一種果報。人人都歡喜這種果報,可是多數人只知道在果上去祈求,而不知道在因當中去努力。
菩薩畏因,眾生畏果;眾生看到不好的環境、壞的果報,只想趕快逃避,希望得到一切好的事情。菩薩則不然,菩薩知道遇到好事情是過去種的因,現在更要在好境界當中加倍努力;遇到困難、遇到壞的事情,也是過去所種的惡因,就要慚愧、懺悔,面對現實去突破,這就是菩薩的智慧。如果每一個人都願意從因當中去努力,未來一定可以達到福祿壽喜,成就好的果報。
唐朝一行禪師懂得天文、地理,最後他什麼都不做了,他還是要修行、打坐。有人問他:「你為什麼其它統統放棄了,在修行、打坐?」他說:「你們不知道,心才是根本。不管看相或算命,都是一種公式,從過去累積經驗歸納出來的。人生的富貴雖然可以從相當中看出來,但是不離開我們這念心。
明代學者陸粲《庚己編》有一則故事
袁尚寶的朋友養了一位童子,非常清秀,而且十分機警。袁尚寶為這位童子看相,認為對主人不利,所以吩咐朋友趕走這位童子。他的朋友雖然一向對袁尚寶的相術十分佩服,可是卻不忍心趕走那位童子。袁尚寶講了很多次,他的朋友終於遣走童子。那位童子被主人遣走後,沒有地方住,便寄宿在古廟中
有一天晚上,童子看見牆角有一堆破衣服,裡面包著 一百兩銀子。當他想要拿取銀子時,他突然感歎地說:「我的命很不好,所以才被主人趕出來,現在如果我再拿走這些東西,恐怕老天爺更不容我了!」
於是,他就守在銀子旁邊,等待失主。 翌日清晨,他看見一位婦人邊走邊哭,很旁徨地東張西望。童子問她,她回答:「我先生是一位軍人,犯罪要被處死,某某指揮官負責辦這個案子。我變賣財產,又向親友借錢,才得到這些銀子,想要獻給那位指揮官。沒想到走累了,進入這座廟休息了一會兒,卻遺失銀子,我丈夫恐怕必死無疑了!
童子又問了幾個問題,婦人的回答與真相完全吻合。於是童子就把銀子還給她。婦人想要分一些銀子向他致謝,童子不接受。婦人只好帶著銀子趕路。
那位婦人的丈夫因此而脫罪,婦人感念童子的德行,到處告訴別人。指揮官聽了以後,十分訝異,拜訪童子,並且收容他,留他住在家裡。指揮官看見童子十分英俊聰明,非常喜歡他。由於指揮官年老無子,所以便認他為義子。
數年後,童子繼承指揮官的職位,回去拜謝故主,主人感歎地說:「沒想到袁君的相術有這麽大的偏差!」
故主留童子在家,等袁尚寶來了以後,便叫童子穿著樸素的布衣端出茶水。
袁尚寶看了,大吃一驚,說:「這是從前那一位某某小弟嗎?為什麽現在變成這個樣子!」
 
主人騙袁先生說:「他被趕出去以後,無依無靠,現在又回來了!」
袁尚寶笑著說:「你不要戲弄我,他現在不是你的僕人,他是一位三品的武官!他的面貌和精神跟從前完全不同,難道曾經做了什麽善事,才變成如此!」
童子仔細地說明事情的經過,那位朋友更歎服袁尚寶的相術神妙。
這位童子寥寥幾句話,竟然流露出知命畏天的品格。說起來好像非常淺的道理,看見意外之財,能夠有定力不起貪念,便是絕大的學問。
世間人都可以不貪心,何況我們學佛之人更需在自己的心念上斷除貪瞋癡。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2022-12-28
09:30
comments
No Rating

如何改造命運 1

如何改造命運(一)
佛法常講「福慧莊嚴」,福報來自於善法的薰修。
福報代表這一生當中的經濟環境,有福報的人做任何事都很順利;沒有福德,做任何事都會遇到困境,經常一籌莫展,所以福報的薰修很重要。中國有句俗話,「大樹底下好遮蔭」。一棵樹枝葉茂密,樹蔭愈大,就能容納許多人在樹下乘涼遮蔭;相對的,如果大樹沒有了,眾人也就失去了庇護。就家庭而言,家長沒有福報,家庭就很苦,小孩要念書、做任何事都很艱難。公司也是一樣,公司的負責人沒有福德因緣,這個公司就很難發展,員工也很苦。相反的,如果負責人有福,就能庇蔭眾多的員工;福報大,所庇蔭的人就更多。
中國人常說,福祿壽三星高照。福是福德、福報,祿是官職、位階、月俸,壽是壽命長遠;福祿壽都具足,這一生無論做什麼事都能很有成就;否則,這一生都是坎坷,諸事不順。
《孟子.盡心章句下29》裡面講,孟子曾經有個學生,實際上他在孟子門下只聽了一段時間課,聽不進去—聽不懂,就退學了。他叫盆成括,齊國人。
結果呢,他回到齊國之後,忽然當上了上卿,就是位職很高的高官。當消息傳到孟子這兒來的時候,孟子就說了一句話:「死矣盆成括!」
孟子就有這樣的一個預言:他當了這個大官,死期也快到了。果然不到一年,就有什麼樣一個變故?盆成括真的被齊王給殺了。
孟子的學生很奇怪,就問孟子:「老師,你怎麼一年前就知道他要死呢?」孟子說了句話:「盆成括有小才,但並未聞君子之大道。所以他現在得到高位,足以殺身而已。」取殺身之禍而已。
用小聰明的方式得至上卿這樣一個高位,又是用小人的心理去站在這個高位,那可不是麻煩嗎?
小人就是嫉妒,不能容忍別人,拉幫結派,一切都是個人的利益在前。
在這樣的情況下,一定會得罪上上下下的所有人,這可不是殺身之禍就到來嗎?所以沒有這個命,忽然到了高位,足以殺身而已。
裴度還帶》 元·關漢卿作成戲曲
裴度是中晚唐時憲宗、穆宗、敬宗、文宗四朝重臣,他一生堅持與權奸、宦官、割據勢力進行鬥爭,因德高望重,晚年時每當朝官經過洛陽,都會拜訪裴度,向其問安。
裴度知識淵博,但年輕時長得又瘦又小,沒有貴相,屢屢在功名場上受挫,他自己頗為疑惑。當時正好有個相面的人在洛中,很為士大夫們所推崇。裴度特意拜訪了他,向他詢問自己的命運。
相面的人說:「你的形神,與一般人稍有不同。如果不作達官貴人,就會餓死。」
有一天,裴度去香山寺,忽然看見一個婦女,把一個提袋放在寺廟的欄桿上,拜佛祈禱了很長時間,瞻仰拜謝之後就離去了。
過了一會兒,裴度才看見提袋還在原處,知道是那個婦女遺留下來的,遂考慮追上送給她,可已經來不及了。
於是裴度就將提袋收起來,等待那婦女再返回來時還給她。
等待一段時間,他看到那個婦女急急忙忙跑來,茫然失措,那惋惜長嘆的樣子,好象有什麼意外的災禍。裴度就迎上去問她出了什麼事。
那婦女說:「我的父親沒有罪被拘押起來,昨天有個貴人給我二條玉帶,一條犀牛帶,價值一千多串錢,打算用它來賄賂主管的人,不幸丟失在此,看來我老父親就要大禍臨頭了。」
裴度很同情她,又仔細地追問那東西的顏色,她都說對了,裴度遂將那提袋還給了她,那婦女哭著拜謝,請裴度留下一條玉帶,裴度笑著回絕了她。
不久,裴度又遇到相面人,相面人仔細審看之後,驚嘆說:「你一定做了善事,積了大德,前途不可限量,這不為我所知了。」裴度即將前幾天的事告訴了他,得到算命人的稱讚。
後來,裴度果然出將入相,輔佐四位皇帝,始終表現了很好的品德。他有五個兒子,也都被朝廷賜封爵位。元代關漢卿以此故事為題材作元曲《裴度還帶》。
古人言:「七尺之軀不如一尺之面,一尺之面不如三寸之鼻,三寸之鼻不如一寸之眼,一寸之眼不如一點真心。」
相法上說,面相是苗,心相是根,所以有人說面相好不如心相好。心好以什麼為準,以五戒為基準,斷惡修善,無善不修,無惡不斷,必能改變命運。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2022-12-26
13:47
comments
No Rating

因緣果報與命運關係之介說 20

因緣果報與命運關係之介說(二十)
因果通現在、過去、未來三世,有人升官發財,擁有權勢、富貴;這即是他過去生中所修的福報,現在方有此種善果。
如果現在不知道修善、再種善因、從光明的方向努力,
將來福報享盡,惡報就會現前。
有人問:社會上有些人不守規矩,卻仍然步步高升;真正守規矩的人,好像一籌莫展。佛法上所談的因果,是不是真實的?
我們應先要知道,因果通現在、過去、未來三世,假使不知道這種道理,心就會忿忿不平,始終在悔恨當中。例如有人升官發財,但是似乎沒有做什麼善事,卻擁有權勢、富貴;這即是他過去生中所修的福報,現在方有此種善果,所以不要心生嫉妒。然而因為他現在不知道修善、再種善因、從光明的方向努力,將來福報享盡,惡報就會現前。
所以古人有句話言:「今日座上客,明日階下囚。」就是只知道享受,而不知道繼續耕耘、修善,現在好像很順利,未來卻不一定能有善果。
相反的,有些人現在做了很多善事,為人處事奉公守法,但是前途、事業似乎並不順利。這即是因為他過去造的惡業,今生苦報還沒有受盡,雖然現在很精進,可是善業尚未成熟,所以還必須受這種苦報;但是只要繼續發心修善,將來一定會愈來愈光明,善報定會現前。
三世因果的道理,是真實不虛的。
每個人都有可能面臨運氣不佳的時候,如果明白三世因果的道理,就知道不要灰心,反而應該更努力:第一、要有正當的職業。第二、所選擇的職業必須是淨業。第三、要懺悔、修善積福,並且要忍耐,直至業障消除、善業成就了,不須等到來世,這一生就能夠見到光明,處處都能得心應手。
譬如靜坐時,這念心超越時間、空間,心中一片光明,這就是淨土,就是無量壽、無量光,現在就能見到阿彌陀佛,就能證到菩提涅槃。這即是從這一念心上努力得來的,心清淨,就能消除業障。
有智慧的人,對因果的道理,一定深信不疑。古德云:斷一切惡、修一切善,自然就能業障消除、化難呈祥。相反地,如果造了惡業,還不知道慚愧懺悔,將來惡業現前,就要受惡報。
古德云:「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無始劫以來,眾生皆在生死流轉之中,過去所造的惡業,沒有懺悔清淨,則業障始終存在,即使經過百千萬億劫,因緣會遇時,果報仍須自己償受。例如兩人從未見過面,有一天忽然見了面,感覺很面熟、很親切,這就是前世的因緣;同樣的,也有人一見面就互不順眼,這即是前世沒有結善緣,甚至結了惡緣之故。
假使明白因緣果報的道理,從因上、緣上去努力,就能夠改變命運。時時刻刻心起善念,口說好話,身做善事,則天天都是好日,時時都是好時,處處都是好地方。如果不知道因緣果報的道理,今天去看相,明天去抽籤,後天去求土地公,始終六神無主。或者總認為台灣不好,要移民到美國,其實到那裏都離不開因緣果報的法則,在台灣要受報,在美國也要受報。
因緣果報的道理,即是告訴我們從因上努力,做一分,就得一分;做十分,就得十分。能夠確信此理,則處處是淨土,時時是好時,日日是好日。
《出曜經.卷第二十二.親品第二十六》
昔日,佛在摩竭陀國王舍城弘化,與侍者阿難在路行走。此時,彿看見遠處調達正沿著同一條路朝他們走來,就告訴阿難:「我們可以繞道而行,沒必要跟此人碰面。」阿難尊者不解地問道:「為何佛會害怕調達?為什麼要繞路避開?」
佛告訴阿難:「我過去世累積福德資糧,而今得成就無上佛道,所有的魔、外道、婆羅門等,都無法讓佛感到恐懼。昔日,我在菩提樹下禪坐,尚未漏盡煩惱成就佛道時,魔王波旬即率領十八億魔眾,呈現人身獸頭、猿猴、獅子、虎、兕、毒蛇、惡鬼等種種形貌,披著鎧甲,揮舞著刀劍戈矛,口吐火焰,嘶吼咆哮,聲震虛空,欲恐嚇我,當時都不能動我一毛髮,何況我現在已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三界獨尊,怎麼可能害怕調達?事實並非如你所想。」
佛接著說偈,言:「莫見愚聞聲,亦莫與愚居,與愚同居難,猶如怨同處,當選擇共居,如與親親會。」進一步解釋:「『當選擇共居,如與親親會』,意思是人在世間,應當與聰敏有智慧的人相親近,對人要和顏悅色,愉快地相處;對待彼此,就如同對待父兄般,互相尊重;如同對待親人般,真誠懇切,互敬互愛。」
佛再接著說偈,言:「是故事多聞,並及持戒者,如是人中上,猶月在眾星。」繼續說道:「『是故事多聞,並及持戒者』,能聽聞佛法並受持者,能夠了知世間無常、三界生死輪迴、三世因果之理,具足眾德,並常親近賢德之人,成就五分法身。『如是人中上,猶月在眾星』,這是人中之最尊上者,可以幫助尚未具足五法身者令具足,在芸芸眾生中最尊最貴,無人能比,就如同月亮處於眾星之中,光明遠照,無可比擬。」
《宗鏡錄》云:「善知識者,即是得道全分因緣。佛自勸人,逐善知識,不合守愚,一生虛過。」佛一言一行皆有深意,寧可繞道而行,也不願與調達相遇,乃欲藉此教示親賢遠愚,親近善知識之重要。修行學佛,當親近善知識,建立正確知見觀念,如法修持,方能從隨業流轉中出離,得身心真正解脫自在。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2022-12-21
12:55
comments
No Rating

因緣果報與命運關係之介說19

因緣果報與命運關係之介說(十九)
希望社會安定,要先從自己做起;自己做好,就能影響周遭的人,大眾皆如此,社會自然就會平靜、安寧。
佛法講因緣果報,因就是從自己做起,多種善因、結善緣,自然就會有好的果報。儒家《大學》亦言:「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格物」即是格除心中的煩惱、妄想、五欲七情,如此即可「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所以,希望普度眾生,要先從自己做起;平時廣結善緣,無形中就能改變自己的命運,進一步便能使國家社會獲得提升。
希望改變自己的命運,生活富足、安樂;應當從事正當的職業。
佛法言,職業中,一是正業,一是淨業。「正業」是經過政府法令許可的職業,做這種事業,就不會身蹈法網。但是正業卻不一定是淨業,「淨業」是不會危害眾生的清淨職業。例如漁業雖然是法定許可的職業,可是殺生害命,將來就會感召不好的果報。社會上一般人也講:欠錢債易還,欠命債難償。又如,經營茶室、酒家,乃至於賭場,都不屬於淨業;雖然可以賺到錢財,但是這種錢財並不清淨,非份之財,是用不長久的。
佛法言:因是自己,緣是外緣。外緣中,要具足正業及淨業,朝此方向努力,事業必能有所成就。故知,因緣果報與命運之間確實息息相關,具足善因、善緣,則步步都是光明;積結惡因、惡緣,則人生愈走愈黑暗。
《增廣賢文》有一句「時來風送滕王閣,運去雷轟薦福碑。」唐朝王勃很有才氣,為「唐初四傑」之一。王勃的父親在交趾當縣令,當時王勃正好來到南昌,遇到都督閻伯嶼在重修的滕王閣上宴請天下名士文生,並邀集大家撰寫序文。這時,王勃毛遂自薦,很快就把序文寫好,得到主人的賞識,後來成為一篇流傳千古的佳文。
王勃為什麼會在這個時節因緣趕到呢?王勃想去交趾探望父親,但當時他所坐的船是歇在馬當,馬當到江西南昌起碼還有七百多里的水路。他把船歇在馬當過夜,晚上忽然起了一陣大風,把帆船的繩子吹斷了,這艘船就像離弦之箭,一個晚上就到了江西南昌。一般人認為這是奇遇,但在佛經裡面來看,王勃的福德因緣成熟了,所以一切都很順利。相反地,假使未曾種過善因,沒有福報,即使有好的因緣,還是無法成就,這就是「運去雷轟薦福碑」。宋朝宰相范仲淹經常私底下做善事。有一次,他的朋友告訴他:「現今有一位窮秀才,學問非常好,但三餐不繼,你是個仁心菩薩,就幫助他吧!」范仲淹就把這位窮秀才找來,一談之下,果然很有才能,只是時運不濟。當時有一座薦福寺,曾請歐陽詢寫了一個碑。范仲淹想把這個碑文拓印下來,交給這位窮秀才去經營、發行。突然一個晚上,刮風、下雨、打雷,雷一劈,就把這座石碑打得粉碎了。由此可知,福德因緣具足是很重要的。福德從哪裡來?就是要在因地上勤修善法。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2022-12-18
08:26
comments
No Rating

因緣果報與命運關係之介說 18

因緣果報與命運關係之介說(十八)
曾經有一位女居士,她的先生是上校。有一天這位女居士到寺裏問師父:「關西有位算命仙預測,我和先生會在三個月後離婚,而且先生將有血光之災。請師父告訴我該怎麼辦?」師父就告訴她:「不要因為這種憶測之詞而起煩惱,應該相信因緣果報的道理,夫婦一起受三皈、五戒,經常檢討反省,修一切善、斷一切惡;如此定能增長福慧、化難呈祥。」但是她對算命仙的話仍然半信半疑,並未完全依照師父的指示去作。
過了三天,這位女居士又告訴師父:「前天因為此事失眠,就打了一通電話給算命仙,結果,算命仙竟教我先繳交十萬元,並且不可以將此事洩露,這樣他就可以幫我改變命運。我想了半天,覺得不太對勁,所以請師父開示。」
師父就告訴女居士:「幸好妳有些智慧,才未受騙。希望改變命運,應於日常生活中種善因;例如,為人妻者,要將家庭、孩子照顧好,善盡自己的責任、本份。種善因,才有善果。」
經過三、四個月,這位女居士和先生一同到寺院向師父道謝;此時,女居士的先生已經晉升少將,夫婦兩人也未如算命仙所憶測的彼此離異。
佛法云:菩薩畏因,眾生畏果。無論學業、做人做事,或是修行,都從因上努力,將來的成就,一定步步高昇。菩薩知因識果,知道因即是果,所以絕對不會離開因,而另外找果。
有些人等待升天堂、淨土,卻不知道從因上努力;所謂「心淨佛土淨」,心清淨了,將來的果報,自然就是淨土。若不從這念心上努力,則天天都在煩惱之中,心患得患失,我慢貢高,如此不但無法成就淨土的果報,將來還會墮入惡道。
心即是因,因即是果;從因上觀照自己,將來就越走越光明。假使每個人都能如此,家庭一定很和諧;家庭和諧,社會、國家都能安寧;進一步而影響全世界皆能和諧、安樂。
佛法教人知因識果,使人具足智慧、慈悲及定力;對於個人、家庭、國家乃至全世界,實具有重大且正面的意義。 
有很多人到台灣觀光,對於小小的台灣,竟然經濟這麼繁榮,人心也很安定,覺得很納悶,就紛紛前來考察。後來發現台灣社會安定,除了是由於政治、經濟、教育等多方面的努力;最重要的,是因為宗教發達,佛法日漸普遍的緣故。
人心純淨,實為社會安定的基石,所以社會各界大多肯定佛法對心靈淨化的重要。例如,有一位本寺出家眾的兄長,在廣告公司工作。未學佛以前,抽煙、喝酒,乃至於種種壞習氣都有,生活很不正常,終日醉生夢死,認為人生毫無意義。參加禪七之後,他體悟到生命是無窮盡的,整個人脫胎換骨,所有的壞習氣全都戒除。他的家人原先非常排斥佛教,但是一看到佛法竟然有這麼大的力量,所以後來也開始學佛了。
佛法淨化人心,是先從自己本身做起;個人的人格、福德、定力完備,慈悲心提升了之後,就會影響週遭的親友及大眾,進而就能使得社會安定、經濟繁榮。
在唐朝時,有個居士李源,他父親因為安史之亂,被殺了。他就不為官,把房子貢獻出來當寺院,和當時的圓澤禪師關係很好,每日品茶論道。後來兩人約好了去峨眉山。其中李源說要走水路,圓澤說,要走陸路。走陸路要經過長安,長安是李源的傷心地,所以不想經過,沒有辦法。圓澤禪師只好走水路,走水路時,船開了很多天後,有一天,圓澤禪師在看到江心,有個懷孕的婦女在汲水,圓澤禪師見了,就哭了。他說,我之所以不走水路是怕看見她,她已經懷孕了三年,我要做他的孩子,但是我一直用定力降伏著,不去投胎。現在見到了,業力不可轉,我只好去了,明天你到她家去,她家會生一個孩子,我一笑為證。十三年後的中秋,我們在杭州天竺山相見。
到了晚上,圓澤禪師果然圓寂了,李源很傷心,按照圓澤禪師的話,去找了那戶人家,見了那個孩子。那個孩子果然對他一笑。後來李源再也無心遊山,回到了洛陽。十三年後的中秋,李源就到了杭州天竺山,看到了一個牧童。那個牧童說,李公子果然守信,但是你我已經不同了,前輩子約定的相見,我們相見就好了。切莫靠近,我們前程不同,就此一見,作為告別。牧童就吟了一首詩:
三生石上舊精魂,賞月吟風莫要論慚愧情人遠相訪,此身雖異性長存。
就是說啊,三生石上,我們曾經吟風賞月,但是已經成為過去了,就莫要相憶了。慚愧啊,有情人李源你千里迢迢的趕來相訪,我這個色身和前一個色身不一樣,但是心卻是相同啊。
李源很傷心也吟詩一首:
身前身後事茫茫,欲話因緣懸斷腸;吳越山川尋已遍,卻回煙棹上瞿塘。
身前事情和身後事情,都很茫茫啊,想說過去的因緣,卻傷心斷腸。苦等了十三年了,吳越山川都走遍了,又如何呢,只好回去了。
圓澤禪師和李源的真實故事。輪迴之路上,我們置換不同的身份,曾經相見過,只是忘記了。
珍惜每個相遇的因緣,每個相遇都是久別的重逢~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2022-12-15
11:45
comments
No Rating

因緣果報與命運關係之介說 17

因緣果報與命運關係之介說(十七)
因緣的道理,是人生的真理。
古德云:「有因有緣事易成,有因無緣法不生。不信且看寒江柳,一經春風枝枝青。」
「有因有緣事易成」,希望做任何事業都能成就,就要先修身、修心,這即是因;還要有好的外緣,即是要有慈悲,多關心員工的需要,若員工在工作上有了煩惱,就要主動去化解,這就是結善緣。善因加上善緣,事業一定會成功。
「有因無緣法不生」,雖然自已有天大的本事,可是外緣不具足,也無法成就。
「不信且看寒江柳,一經春風枝枝青。」如果不相信這些道理,不妨看看河邊的柳樹;冬天很寒冷,柳樹的葉子全都凋落了;但是,春天來臨時,春風一吹,柳樹馬上又發芽。同樣是柳樹,因為外緣、時節不同,就有不一樣的展現。一般人亦云:「近水樓台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這些都是說明:一切事物皆因緣和合所生。
所以,明白佛法及因緣的道理,便能改變、提升自己的命運;並且,學業、事業、道業皆能成就。
社會上有一些人以為請地理師或算命仙看看地理方位及卜算生辰八字,就能改變自己的命運。這些錯誤的知見,即是因為不了解因緣果報的道理。
例如,以前一位居士有棟房子賣不出去,希望師父加持,使房子順利賣出去。師父問他:「為什麼要賣房子?」他講:「有位朋友告訴我,好運來時,就要趕快去保運;要找一塊風水好的地方,在人尚未往生之前,就將自己的衣服、頭髮、指甲、出生年月日,葬在這一塊地裏面,稱之為生基;如此才能保運,不會退運。所以我現在要賣房子,請地理師作生基。」
社會上,這類的人不少,常因為聽信地理師或算命仙的話而心生恐懼,產生種種的障礙。
佛法講因緣果報之理;種善因,將來一定善業成就;種惡因,將來一定惡報現前。只有從因上努力,才能真正改變自己的命運。
《法句譬喻經‧卷四》
昔時,佛在舍衛國為天人說法。當時舍衛城中有一位婆羅門長者,雖財富無量,卻不好布施,慳貪不捨。每到用餐時間,必令僕人緊閉大門,不讓外人妄自闖入。因此,托缽行化的沙門、梵志,都無法向這位長者乞食。
一日,長者想吃美食,吩咐妻子趕緊做飯。長者妻特別殺了一隻肥雞加菜,並以薑片、胡椒調味烹煮。一家人坐下來吃飯時,夫妻倆不斷地夾雞肉給他們最疼愛的兒子吃。
佛知長者有宿世福報,且度化的因緣已然成熟,便化作一位沙門,出現在長者家的餐桌旁,並告訴他們:「您只要布施一點點,即可獲得大福。」長者抬頭見到沙門,非常生氣地罵道:「你身為修行人卻沒有羞恥心,你難道看不出我們正在吃飯,為什麼這麼唐突地出現在我家呢?」沙門回答:「你這麼愚癡且不知慚愧,我這個乞士又為何要慚愧呢?」長者大為驚訝:「我和家人一起愉快地用餐,有什麼好慚愧的呢?」沙門回答:「你殺父親,又娶母親,並供養怨家,卻不知羞愧,怎麼反道乞士為何不羞愧!」沙門即說偈言: 「所生枝不絕,但用食貪欲,養怨益丘塚,愚人常汲汲。 雖獄有鈎鍱,慧人不謂牢,愚見妻子飾,染著愛甚牢。 慧說愛為獄,深固難得出,是故當斷棄,不親欲為安。」
長者聽了偈子後,驚恐地問:「沙門,你為何說出此話呢?」沙門回答:「桌上的雞是你先世的父親,他因為過去慳貪,所以常投生雞中被你食用。你過去曾為一商人,乘船入海時常常流墮到羅剎國中,被羅剎所食。羅剎在五百世壽盡後,投生為你的兒子,因為你尚有餘罪,所以今生作為兒子來害你。你現在的妻子是過去生的母親,因為對你有堅深的恩愛,所以今世來作你的妻子。你殺父親、養怨家,還以母為妻,實是愚癡不識宿命。凡夫眾生在五道輪迴無有窮盡,誰能知道自己周旋五道無有出期呢?只有修道之人才能見到其中因果,愚者了無所知,豈能不羞愧呢?」 長者聽了沙門所說,身毛竪立,悲傷驚怖。佛即現威神,令其識知宿命。長者見佛,即識宿命,馬上懺悔謝佛。佛為長者傳授五戒,並開示法要,長者即得須陀洹果。
《大寶積經》云:「生死不斷絕,貪欲嗜味故,養怨入丘塚,唐受諸辛苦。」若不斷愛欲、執著,就如同養了怨家,只會沉淪於六道輪迴,生死不休。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今生能得人身,又能聽聞正法,是最殊勝難遭遇的因緣。了達此理進一步把握因緣,依著佛陀的教法在覺察、覺照中,落實反省檢討斷惡修善,漏盡貪、瞋、癡等煩惱,必能解脫輪迴之苦,得大自在。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2022-12-11
11:08
comments
No Rating

因緣果報與命運關係之介說16

因緣果報與命運關係之介說(十六)
佛法云:諸法皆是因緣和合所生。「因」雖然不變,若「緣」有所改變,結果便不儘相同。
有人認為社會不安定,就將自己的孩子送到國外讀書。雖是天下父母心,「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但當中也產生了一些後遺症。例如,有一位居士,將孩子送到美國念小學;一、二年後,對於父母的話竟然充耳不聞,母親一氣之下,打了孩子一耳光;沒想到,這個小孩竟跑到警察局去告母親一狀,結果,小孩的母親就被警察抓去關了三天。
這個例證說明了外緣的重要性;因為東、西文化背景不同,所以產生的果報即不相同。
禪宗祖師言,人與人之間的因緣很重要;要結交良善的朋友,並且親近大善知識;如人行於霧露之中,衣雖未濕而有所潤澤;雖然在道德、學問上,無法等同於大善知識,最低限度,也能給予自己好的榜樣與啟發。同樣地,儒家亦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就是因緣和合的道理。
一般人講:信不信佛沒有關係,也不一定要吃素,「酒肉穿腸過,佛在當中坐」,只要心善就好了;這些都是似是而非的觀念。其中所謂的善是以什麼為標準?譬如,台灣認為是善,其他國家不一定認為是善;你認為是善,他人並不一定認為是善。
中國有句俗話:「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認為孝順是天經地義的事,但是外國就不一定認同這種思想。例如,父親和兒子到餐館吃飯,各人付各人的帳,外國人認為這是一件很平常事情;但在中國人看來,就會認為兒子不知道知恩、報恩,不知道盡孝,不孝的名聲馬上就傳揚到左鄰右舍。所以,同樣是一件事情,由於每個人善與惡的觀念不一樣,產生的思想就不儘相同。
佛法講善,就有許多不同的層次,有世間善、出世間善、中道第一義善,這當中的因緣果報都不一樣。所以,希望提升自己、增長智慧,就必須深明因緣和合的道理,並且親近佛法,親近善知識。
《佛說雜藏經》
昔日,盛夏酷暑之時,舍利弗尊者行至一庵羅園中。當時,園內有一位臨時僱工正在汲取井水,準備用來灌溉樹木。這個僱工對於佛法並沒有大信心,此時見到舍利弗尊者時,起了一個微小的善信,呼喚尊者:「大德!大熱天,請脫下衣服,到樹下坐,我用水為您灌沐,這樣也可以同時澆灌樹木,一舉兩得。」舍利弗尊者接受僱工的善意,脫下衣服,讓僱工用水灌沐,因此得以消暑,身得清涼,然後再繼續行路。
這個僱工當晚命終,旋即投生至忉利天,具有大威德力,福德僅次於忉利天天主釋提桓因,便自思惟:「我是以何因緣而得以投生天上?」於是觀察自身的宿命,知道過去生在人道時,對佛法信心微薄,受僱替人澆灌園林以維持生計,由於當時曾用水為捨利弗尊者灌沐,以緩解酷熱,因此福德因緣而得以生天。
天人接著思惟:「我若對佛法信心純厚,知因識果,知道供養僧寶必能獲福,一定會特別準備沐浴用具以作供養。我自知過去生僅做了微薄的供養,是因為遇到尊者這個大福田,所以獲得的福報甚多。」隨即前往舍利弗尊者所在處,散花供養。
舍利弗尊者知道此天人已對佛法具有淨信之心,便為其說法,天人聞法,即證得須陀洹果。
故事中,澆灌園林的僱工,初以微少的善信,以淨水為尊者灌沐,得生天之福,乃更增益淨信,進而聞法解悟,得證道果。「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對三寶具足信心,常樂親近、供養,修習善法,漸次增勝,信根增長,由信起解,精進修持,必能進趣解脫之道。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2022-12-07
09:50
comments
No Rating

因緣果報與命運關係之介說 15

因緣果報與命運關係之介說(十五)
人人皆有佛性,皆能成佛。但是因為這念心的作用染淨不同,故有眾生心、畜生心、聖心等差別。
心念有善有惡、有是有非,善惡、是非夾雜其中,就稱為「眾生心」。
眾生心的下一層即「畜生心」;畜生心充滿了貪心、瞋心、痴心,時時刻刻都是為自己著想,這念心墮入三塗惡道,即一般人所講的「獸性」。
若能經常保持這念心覺照不失,時時觀照、檢討反省,恒持善念、定力、慈悲,漸漸雜念減少,心光現前,這念心就具有靈感;若能進一步保持無念,持續不斷地在這念心上用功,動、靜皆如此,就可由眾生心提升為聖心。
高峰妙祖師云:修行,一是動、一是靜;在靜中,一念不生,不想過去、現在、未來,當下這念心了了分明,就像一潭止水、一面鏡子般;動的時候,廣修一切善法,並且不生執著。如此就可由眾生心漸漸昇華為聖人的心。即所謂:「靜則一念不生,動則萬善圓彰。」此為修行的要領。
聖賢中,有證悟深淺的差別;如羅漢有初果羅漢、二果羅漢、三果羅漢、四果羅漢;菩薩有三賢、十地。此皆是因為這念心染、淨之差別,而有位階上的不同,所以《金剛經》云:「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這就是出世間的因果。
此外,人類、動物、植物等,也都離不開世間因緣果報的法則。例如,我們居住地方的氣候、土質、空氣等自然環境的條件很好,不僅適合人們居住,所生產的水果也又香又甜,這就是因為有好的助緣。如果將同樣品種的果樹,移植到氣候不佳、土質貧瘠的地方,所生產的水果則會又酸又澀。這就說明了「緣」的重要性,「因」雖然不變,若「緣」有所改變,結果便不儘相同。是故佛法云:諸法皆是因緣和合所生。
希望生活富足、安定,甚至超凡入聖、成佛作祖,就要明白世間、出世間因緣果報的道理,並且從因緣果報上來改變自己的命運。能夠如此,人生的意義與價值便能提昇,生命也就無有窮盡。
《舊雜譬喻經.卷第一》
過去,有一位比丘,行腳遊化至他國。因為當天夜已晚,比丘無法入城,便在城外的草地上席地而坐。
到了半夜,一夜叉鬼出現,抓住比丘說:「我要吃了你。」
比丘不疾不徐地說道:「我們之間相離很遠。」夜叉鬼不解,問:「為什麼相離很遠?」
比丘說道:「你若殺害我,我死後會生到忉利天,而你則會墮入地獄中受報,難道我們之間的距離不遠嗎?」
夜叉鬼聽了,隨即放開比丘,向比丘懺悔,頂禮後離去。
出家沙門,精進行持,進趣解說之道;在迷的眾生,貪著眼前利益,起惑、造業,輪迴六道,乃至一失人身,萬劫難復。向上提升或向下沉淪,毫釐之差,千里之別。《華嚴經》雲:「一切諸報,皆從業起;一切諸果,皆從因起。」為佛弟子,當從因地上戒慎,斷惡修善,朝解脫之道而行,步步提升。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2022-12-04
08:29
comments
No Rating

因緣果報與命運關係之介說 14

因緣果報與命運關係之介說(十四) 
無論是佛法,或是世間法,皆離不開因緣果報之理。
現在種善因,將來能夠得善果。例如富貴之後,若失去了正確、樸實的人生方向,富貴就不能永久。相反的,若擁有權勢富貴,能本著慈悲心、無我心,來愛護人民、保護社會,廣修一切善法,當下就是菩薩化身,權勢富貴便能持久,前途也會越來越光明。
歷史即是一部因果史,朝代的興衰存亡,皆有其前因後果。就如台灣在艱困的時候,大眾皆能刻苦奮鬥、修善積福,經過數十年的努力,經濟漸漸復甦,社會平靜安寧,這就是「多難興邦」之理,也是種善因、得善果的因緣果報之理。
以上所言,是屬於世間因果的道理;進一步,還要提升了知出世間因果的道理。
世間是無常的。物質世界,有生必有滅,有成必有壞,凡是有形相的事物,乃至於人的生命,到最後終究會毀壞。
所以,佛法告訴我們,要從世間上的因緣果報,提升到出世間的因緣果報。所謂出世間,不是離開我們這個世間,去尋找另一個極樂世界;而是在當下的生命去提升。提升自己有兩種方法,一是漸修,一是頓悟。所謂「漸修」,即是修戒、修定、修慧。從凡夫位漸次提升到賢位,進而從賢位提升到聖位。「頓悟」,即是契悟當下不生不滅的這念心,如一般人所云:「人老心不老」。讀幼稚園、小學的時候,能夠知道是非善惡;讀中學、大學,乃至七、八十歲時,也能夠知道是非善惡。故知人會老化,但是這念心是不分老少的。能夠契悟此理,生命便無止盡。
《舊雜譬喻經.卷第一(三三)》 
過去有一個國王,身邊有五位大臣,其中一位大臣前去請佛應供,但佛未接受,於是大臣便返回。後來國王前去請佛,佛說:「此臣今日必當命終,明日將由誰來供佛修福呢?」
這位大臣曾請佔相師為他佔相,相師說:「你將為兵器所傷而死。」於是他便以軍隊設防,自己也拔劍自衛,劍不離手。此日深夜,大臣欲眠,將劍交給妻子握持,其妻因疲困而睡著,劍從手中掉落,恰好就斬斷了丈夫的頭。妻子便啼泣哭喊:「夫君死了!」
國王得知,召來其餘四位大臣問道:「你們在旁護衛他,應當隨時巡察是否有奸人加害,他的妻子也相隨在側,卻還是發生了這件禍事,你們近身保護又有何用?」於是國王就斬斷四位大臣的右手。
阿難請問佛陀,此事因緣為何?佛說:「這位死去的大臣前世是牧羊兒,妻子是一頭白母羊,四位大臣則是匪賊,他們看到牧羊兒在牧羊,就都舉起右手,指著白母羊,要牧羊兒殺了白母羊烹煮而食。牧羊兒只得殺了這頭羊給匪賊吃。如是展轉輪迴生死,今世因緣會遇而受報,這都是他們過去生的罪緣。」
經云:「假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死生禍福,皆有前因。凡夫不明白因果之理,畏懼惡果,想盡辦法在果上防範,殊不知惡業果熟、業報現前時,無可逃避。修行學佛,知因識果,當於起心動念處覺察、覺照,斷惡修善,持守淨戒,長養慈心,對眾生不加逆害,清淨身口意三業、化除貪瞋痴三毒,如此方能免離惑業苦的輪轉。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2022-11-30
08:59
comments
No Rating

因緣果報與命運關係之介說 12

因緣果報與命運關係之介說(十二)
布施,就是修善法,以至誠恭敬心布施,即是無上功德。佛法云:修布施行,若能具足兩種心願,功德即不可思議:
第一、 至誠心布施。如譚依伽夫婦,以至誠懇切之心布施供養,雖然所布施之物微不足道,將來的果報卻是殊勝無比。
第二、無相布施。所謂無相,即是「三輪體空」。布施之物、布施之人及受施者,稱為三輪。了知三輪皆是緣起、性空,就是無相布施。
有些人錯解無相布施之義,以為作功德、修福報之後,不留名作記,才是最殊勝的無相布施。這種想法,亦是一種執著,無相也會變成有相。所以古人云:「有心為善,其善不賞;無心為惡,其惡不罰」。有心、有相,即有執著。
是故,修布施行,若能具足此兩種心願:至誠恭敬心、無相布施心,即是無上殊勝之布施,必定感獲無上殊勝之善果。
《佛說心明經》
在佛陀時代,當時的僧團是不炊爨(ㄘㄨㄢˋ)的,僧眾都是到城裡去托缽化緣。有一天佛遊王舍城靈鷲山,佛陀帶著弟子們到城中托缽,來到一梵志家門口。屋裏忙著煮飯的婦人,忽然覺得四周光明普照,讓人有一種柔和舒服的感覺。婦人回頭,看到佛陀及弟子們站在門口,佛陀的相好端嚴及比丘們的嚴整威儀,由衷生起歡喜恭敬的心,想把剛煮好的飯供養佛陀,但是又擔心被不信佛法的丈夫發現,必然會使丈夫心生怨恨。這時悲心油然生起,慚愧自己的罪業,生為女身,處處受制於人,不能自主。
然而,婦人想出了一個辦法,將飯盛在碗裡,壓取出飯汁,並恭敬地舀了一杓飯汁,供養佛陀。佛陀歡喜接受,並說了讚歎的偈子:「若施白象百,明珠瓔珞飾,供佛一杓汁,其福超彼上。」這時梵志從屋裡走出來,聽了覺得很奇怪,就問佛陀:「一杓的飯汁,又不值什麼錢,您說它勝於明珠瓔珞等寶物與象馬車乘布施給一般人,這樣說未免太欺騙人了,我們如何能夠相信?」佛陀慈悲地回答:「我從久遠劫來,一向勤修六度,所說所做,都是誠實不虛,才能感得現在的果報。如果是妄語,怎能有辦法得到這樣的果報呢?我現在問你,你要至誠的回答。你往返舍衛城到羅閱城的路上,有沒有看到一棵幾十丈高,可以庇蔭五百輛人車的大尼拘陀樹?」梵志回答:「有看過。」
佛陀又問:「你既然知道這棵大樹,而當初所下的種子有多大呢?」梵志不加思索的回答:「差不多像芥子般大。」佛陀接著說:「種子只有芥子般小,怎麼樹會那麼大呢?」梵志說:「我怎麼敢欺騙佛陀!」佛陀因此又說:「像芥子般的種子,能長出庇蔭眾人的大樹,大地能蘊育萬物的能力無可限量,是無庸置疑的。何況佛陀是證到無上正等正覺的聖者,福德勝過一切,佛陀的大慈大悲大願力,一切眾生都要救拔。因此,即便是供養一杓飯汁,將來的收穫,也是難以計量的。」梵志因此非常深信布施得福,因果不可思議的道理。
佛陀告訴阿難:「這位婦人命終之後,會女轉男身,生於天上,而後下生人間開闡佛法的深義,經過十三劫,當得成佛,名為心明如來。」梵志因此非常欽服,五體投地禮拜佛陀,並深重自責自己的愚痴,因此皈依佛門,跟隨佛陀出家。聽聞佛陀開示的四諦道理,梵志因此漏盡煩惱,且對佛法深信不疑。
梵志因為佛陀的啟發,對佛法生起信心,並發心出家修行。佛法講因緣果報的道理,是真實不虛的,我們如果能在日常生活中仔細去體會,對人生更能生起信心。典故中也告訴我們,布施不一定是富有的人才做得到,一念虔誠的微小布施,都可獲福無量,種下未來成佛的因緣。一個微笑,一句善言,都是布施,乃至看見別人布施,起一念歡喜讚歎,一樣有無量功德。因為在發起歡喜心的當下,就是無量的光明,當然能成就無量的功德。而且這念心的光明,會趨使我們繼續朝向善法善業,人生自然愈光明。因此相信佛法的道理,並在日常生活中去實踐,在在都是菩提種。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2022-11-23
09:30
comments
No Rating

因緣果報與命運關係之介說 11

因緣果報與命運關係之介說(十一)
所謂不執著,就是心不生罣礙,不將一切事物當作是真實的,否則即會心生罣礙、煩惱,念念不忘,因而造業。
智慧高的人,深明佛法是真理,了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心不生執著。所謂不執著,就是心不生罣礙,不將一切事物當作是真實的,否則即會心生罣礙、煩惱,念念不忘,因而造業。
要以不生不滅心為因,不執著過去、現在、未來,當下這念心了了分明、如如不動,將來就成就無上菩提佛果;世間有世間的因果,出世間也有出世間的因果,諸法皆以這一念心為根本,人人皆可成佛。
佛經中有一則記載:有一位白淨比丘尼(女眾出家受具足戒者,稱為比丘尼,男眾稱為比丘)。出生時,身上即裹覆一張白淨的毯子。這即是白淨比丘尼過去世中,至誠供養如來所感召的殊勝果報。
白淨比丘尼出生時,即裹覆一張雪白、淨潔的毯子。長大之後,身相端嚴,她的母親便準備為她選擇一位夫婿;但是白淨比丘尼宿世有善根,不願結婚,希望出家修行。母親見其心願堅定,便成全了她出家修行的請求。
白淨比丘尼出家之後,那張雪白淨潔的毯子就化成了袈裟。釋迦牟尼佛指示白淨比丘尼向大愛道比丘尼學習,沒多久就證悟羅漢果的境界。此時,阿難就問釋尊,白淨比丘尼為什麼有這麼殊勝的福德?佛就告訴阿難,白淨比丘尼有其前世的善因:在過去毘婆尸佛住世時,白淨比丘尼的前生,名為譚依伽,她非常的貧窮,家徒四壁,甚至連衣服都沒得穿,惟一的財產只有一張毯子。譚依伽夫婦平日靠乞食維生,因為僅有一張毯子,所以只能輪流披覆這張毯子裹覆身體外出乞食。
兩夫妻就是過著這麼貧苦的生活。
一天,有位比丘至譚依伽的住處化緣。此時的譚依伽非常貧窮,根本沒有什麼東西可以供養;比丘就告訴譚依伽:今生的窮困,是因為過去世沒有布施、供養,所以現在更要發大心,想辦法布施,方可不再貧窮困苦。
譚依伽一聽,覺得很有道理,便決定無論如何一定要供養比丘,種無上福田。想來想去,身上只有一張賴以維生的毯子,但是這張毯子如果布施了,兩夫妻就無法外出乞食,屆時,連生命都很難維持。既使如此,她還是不願放棄這麼難得的機會。與丈夫商量後,兩人便決定既使犧牲生命,也要修福報,才不至於生生世世皆無法解脫貧窮、煩惱。於是,就很虔誠恭敬地將毯子供養比丘。
比丘受供回去時,毘婆尸佛正在為皇帝、文武百官等王公貴族開示說法,比丘就將這張毯子轉供養毘婆尸佛,佛很歡喜地接受了供養。
當時,與會聽法的王公貴族,見到毘婆尸佛接受又髒又臭的毯子,都覺得很納悶,心想:如此臭穢的毯子,一般人也不願接受,尊貴的佛陀怎麼會接受呢?
毘婆尸佛知道大眾心裏的疑問,便言:這張毯子的施主,以至誠恭敬心布施,是無上、清淨的大布施,功德實不可思議!毘婆尸佛說明之後,大眾議論紛紛,都希望看看是什麼人,可以將生命、財產全都布施?
於是,毘婆尸佛就派弟子,請譚依伽夫婦前來道場;王公貴族們十分讚歎他們在如此窮困的環境中,竟可發這麼大的心願!便將身上的金銀財寶,與譚依伽夫婦結緣,譚依伽夫婦當下即轉貧為富。此誠如佛法所云:「捨一得萬報」。
接著,毘婆尸佛向大眾開示布施的道理,夫婦兩人聞法而生大歡喜心,深感佛法之殊勝難得,便發心生生世世皆願恭敬供養三寶。乘此布施供養功德,所以譚依伽在釋迦牟尼佛住世時,生而感獲淨潔白毯覆身的果報,並出家修行,得證羅漢果。
此即白淨比丘尼布施獲福的例證。可知佛法所云:種善因、得善果,因緣果報之理真實不虛。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2022-11-20
08:40
comments
No Rating

因緣果報與命運關係之介說 10

因緣果報與命運關係之介說(十)  
人生有三世因果。所以有的人修行,希望完全放在未來,為了要生淨土、生天堂,現在才努力做善事;如果沒有未來,現在就不會努力。佛法當中,除了生天堂、生淨土之外,還要更進一步知道天堂、淨土在哪裏?
天堂、淨土就在我們的心中,心清淨,就是淨土;心中時時刻刻都充滿光明,就是天堂。白天修六波羅蜜,精進不斷,晚上作夢,就夢到七寶宮殿,夢到佛菩薩摩頂受記,即一般人所言:「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一切法不離這一念心。白天對某件事物不斷思惟,晚上就會作夢;如果作惡夢,第二天早晨,就會煩惱、憂愁不安;如果作好夢,第二天精神就很歡喜、愉快。
所以佛法告訴我們,修行,第一步不要作惡夢,這就必須不起惡念。第二步,要作好夢,必須起善念、修善法。第三步,最高的境界--不作夢,以不生滅心為因,不生滅心為果,這念心不著兩邊,即能達到所謂「聖人無夢」的境界。
《別譯雜阿含經.卷四》
過去,波斯匿王與阿闍世王兩軍交戰,二國戰力相當,但最後波斯匿王大破敵軍,生擒了阿闍世王。
波斯匿王打了勝仗後,讓阿闍世王與自己同乘一車,來到當時佛陀所在的祇園精舍。波斯匿王頂禮佛陀後,向佛說道:「我與阿闍世王並無仇怨,但他卻對我心懷憎惡、妒忌,然而他是我親友之子,所以我打算放他歸國。」
佛陀告訴波斯匿王:「這樣做很好,若能放其回國,對往後有很大的益處。」同時佛陀還說了一首偈子:
「力能破他車,還爲他所壞,力能侵略人,還為他所略。
愚謂為無報,必受於大苦,若當命終時,乃知實有報。」
一旁的比丘們聽完佛陀的教誨後,皆心生歡喜,信受奉行。 
慈悲是一種自利利他之行,對他人寬恕就是在為過去解冤釋結、為今世廣結善緣、爲未來累積福德。世間一切法皆不離因果法則,行善必得善果,以牙還牙終必得不如意果。所謂「常觀硬弩弦先斷,每見鋼刀口易傷」,若能時時用寬容柔軟之心對待他人,人生必能愈來愈順遂、光明。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2022-11-16
07:22
comments
No Rating

因緣果報與命運關係之介說7

因緣果報與命運關係之介說(七)
既使是得到博士學位,但見解不正確,不知道人生有三世因果,不知道除了物質生活之外,還有精神生活;
只求現實、求利害,完全只為自己著想,這樣才是癡。
假使有這些癡心,家庭一定不和樂,社會也不平靜。
因緣有善、有惡。貪、瞋、癡三毒,是惡因;戒、定、慧三無漏學,是善因。希望成就世、出世法之善法功德,應時時觀照自己是否起三毒煩惱:
一、貪心,貪財、貪色、貪吃、貪睡、貪名、貪利,貪心一起,就是惡。
二、瞋心,遇到一點不如意,就發脾氣,引發很多煩惱,就是瞋心。
三、痴心,就是不明白人生有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因果;不了解人人皆有佛性,皆能成佛;就如儒家也說:「人皆可以為堯舜」。所以佛法上講癡,不是像世間上所認為的,沒有讀書、沒有大學、碩士學位,叫做癡;佛法認為,既使是得到博士學位,但見解不正確,不知道人生有三世因果,不知道除了物質生活之外,還有精神生活,也不知道中國的文化、倫理、道德,只求現實、求利害,完全只為自己著想,不擇手段擴張自己的名利、權勢,這樣才是癡。假使有這些癡心,家庭一定不和樂,社會也不平靜。
能將貪、瞋、痴三毒的惡因,轉為戒、定、慧之善因,於世、出世間,方得安樂、無礙。
《佛說興起行經.卷第一.佛說奢彌跋宿緣經第二》
佛陀遭外道奢彌跋毀謗,弟子們不解,為何至尊至貴的佛陀會遭遇如此惡事呢?
佛陀開示大眾:在過去久遠九十一劫前,善說城中有一位名叫延如達的婆羅門,廣學多聞,精通各家學問,含括天文圖讖、占相藝術之學等,連對外道的教誡、世俗典藉也有深入的研究,並且具足三十種莊嚴的相好。在他的座下,有五百位童子,常受他的教化。
同時,有另一位婆羅門,名叫梵天,非常富有,他的妻子淨音美如天仙,性情溫和,常以飲食衣被、醫藥等物品供養博學多聞的延如達。一天,名叫愛學的辟支佛至梵天家乞食,威儀具足、六根收攝。淨音一見到這位婆羅門,即非常恭敬景仰,並以上妙飲食供養辟支佛。辟支佛受食完畢,即展現神通,飛回他的住所。當時國內有許多人民見到如此景象,讚歎不已,覺得有這樣一位聖者在國內實在是一大福報,所以也歡喜供養辟支佛,淨音更是天天以各種美好的物品供養。
延如達聽說了此事,覺得淨音厚彼薄此,有被冷落的感覺,心生嫉妒,不僅到處誹謗說淨音與辟支佛有不淨行,所以才會大力供養辟支佛,還告訴五百童子:「此修行人犯戒,無精進行。」五百童子聽了就到處散播,舉國人民都開始懷疑了起來,這個謠言維持了七年才停止。後來,辟支佛現十八種神變,入於涅槃,眾人才知道原來延如達所說的話是虛妄的,辟支佛實是持戒清淨。
佛陀說完了這段因緣,又告訴大眾:當時的延如達是我的前身,梵天是優填王,淨音就是今世毀謗我的奢彌跋,五百童子即是現在五百羅漢弟子,因為前世我失去供養,心生嫉妒,和你們一起毀謗聖者;死後,我們一起入地獄受無量苦報。今生我雖已成佛果,但業報未盡,仍須受此果報。因果是歷然不虛的,因此你們要學習,守護自己的身口意三業,不要造惡,你們看看現在的我,煩惱已斷盡,圓滿一切善法,拔濟一切眾生,就是從觀照自己的言行開始,你們要好好地學習,修善斷惡,就能圓滿佛果。
大眾聽完佛所開示,皆心生警愓,現場五百羅漢、諸天龍鬼神皆信受佛的教誨,歡喜奉行。
古德云:「因果昭昭,絲毫不爽。」佛法講三世因果,並非迷信,而是真實不虛的道理。相信因果是積極的人生觀,懂得因果,就能懂得時時覺察覺照,種下善因,自利利他。美好如意的人生皆是由清淨的身口意三業而來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2022-11-06
09:24
comments
No Ra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