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ilable Platforms
正信的佛法(四)
「初信」是剛剛學佛、信佛的第一步。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常八九,日常生活中,總有不如意的事情,例如身體不健康、家庭不和諧、學業不順利,或者事業失敗、情感出問題。一般人在找不到適當的解決方法時,便會去寺廟求佛、求菩薩來庇佑。譬如一般民間信仰常祈求恩主公、土地公、媽祖,希望增福增壽,未來再來還願,給神明塑金身、增修道場等,因為有所求而來信仰、祝禱,這些都是屬於初信。
例如有很多人拜媽祖,如果過度執著就會認為媽祖最靈,其他的都不靈,這就偏到一邊去了。所謂「人有誠心,佛有感應」,心誠則靈,心不誠,到什麼地方去求神拜佛都是不靈。拜媽祖真正的意義,是由於她孝順的精神值得我們崇敬、學習,這樣子就稱之為正信,而不只是初信。
「初信」是只知道「事」,而不知「理」;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信心經不起考驗。假使只有「初信」,不進一步了解當中的道理,就容易產生種煩惱,甚至退失道心。所以有了初信,還要有正信,透過信仰進一步學習佛菩薩的慈悲及智慧,讓我們的品德提昇,如此透過信仰才能改善人生。
《六度集經.卷第三.布施度無極經(一五)》
昔日,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佛告訴比丘們:「以前有一個和默國王,施行仁政,愛民如子,用正法治理國家,人民都沒有怨懟之心。他所統治的國土廣大,郡縣多,人口眾多、五穀豐收、無禍患災害,人壽有八萬歲。
和默王明令宮中,從皇后、貴人、文武百官到侍從,以及維持國家法度的執法之臣,都要教以正法,並以正法管理各部門。和默王常懷慈心,愍念眾生,悲憫那些愚癡狂悖自甘墮落者,運用各種方法,讓大家能循守正道,就像天帝釋般愛護眾生,令大家都不犯殺生、偷盜、邪淫、兩舌、惡口、妄言、绮語、嫉妒、瞋恚及愚癡等十惡業,能孝順父母、敬愛九親,並尋訪請教賢者、尊敬愛戴聖人,虔信佛、法、僧三寶,深信因果。和默王以身作則,行此十善,並要求從后妃至侍妾等,也都要遵行,以為表率,進一步將十善法鉅細靡遺公告全國,令國內所有臣民皆能憶持、奉行。
當時,國內有一個窮人,因生活貧困而去偷竊,被失主抓到,送至和默王處。王問:「你犯了偷盜嗎?」偷盜人答:「是的。」王又問:「你因什麼緣故而要偷盜?」偷盜人回答:「實在是因為窮到無法生存,才會違背您聖明的律法,冒險犯盜。」聽聞此語,和默王憐憫這個偷盜人,嘉許他的誠實,更心懷愧疚,長嘆說道:「人民挨餓受凍,就像我自己挨餓受凍一樣」,又說:「我有能力讓國內都沒有貧窮者,人民的苦樂都操之在我。」於是大赦全國,並將所珍藏的財寶布施給窮困貧乏者,饑渴者給與飲食、受寒者給與衣服、病者給與醫藥,乃至田園房舍、金銀珠寶、車馬牛等,也隨所需要給與,甚至對於飛鳥走獸、及所有蟲類等,也都依其所需,提供五穀芻草。
自從和默王廣行布施後,國豐民富,國人也都以行十善互相勉勵,不做殺生、偷盜、欺凌婦女,乃至兩舌、惡口、妄言、綺語、嫉妒、瞋恚、愚癡等惡業,凶惡之心消除,篤信佛、法、僧,深信因果。舉國上下一片祥和快樂,刑罰不施,連敵國都自動來稱臣,作戰用的武器也因無用武之地而腐朽,牢獄內沒有囚犯。人民都讚譽國王,心喜生逢此時,得遇明王,連天龍鬼神都一起隨喜,護祐其國,國內的災害毒害皆消失,五穀豐收,家家富足有餘財,和默王自己更是心生歡喜。
因奉行十善,和默王獲得五種福:長壽、容光煥發、仁德遍滿十方、健康有氣力、國境安穩,因此內心常生歡喜。和默王壽終之日,身體仍強健,飽食後眠臥休息,即往生忉利天;其國內人民也因依王所教,奉行十善,壽終後皆得生天,無有一人墮入地獄、惡鬼、畜生三惡道。
佛告訴比丘們:「當時的和默王,就是我的前身。」
比丘們聽完佛開示,心生歡喜,恭敬作禮後而退。
公案中,和默王以善法治國,國富民豐;慈憫眾生,不忍沉淪,除自身力行十善以為表率外,更致力於將十善推廣至全國,以此善因,不僅自身得生天道,全國人民也因奉行十善而得生天,不墮惡趣,乃真正自利利他之菩薩行。《增壹阿含經》云:「吾今成佛,由其持戒,五戒、十善,無願不獲,諸比丘!若欲成其道者,當作是學。」菩薩行者,誓願上求下化,亦應如是行持,依佛所教,奉行十善及諸善法,並教化眾生斷惡修善,同趨菩提。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